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泰车联”)9月30日登陆港交所,成为“智能座舱第一股”。
博泰车联全球发售1043.69万股H股,招股价为102.23港元/股;所募资金净额将用于扩大产品组合与解决方案、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测试及验证能力、扩大销售和服务网络等。博泰车联称,赴港上市有望进一步巩固其高端市场优势并拓展海外业务。
近期多家智能座舱企业密集冲刺资本市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除博泰车联外,斑马智行、四维智联、镁佳科技、泽景电子也都在推进上市。集中上市背后,智能座舱企业仍普遍面临亏损困局。
融资迫切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按照2024年出货量计算,博泰车联是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的第三大供应商,市场份额为7.3%。2022年至2024年,博泰车联的营收分别约为12.18亿元、14.96亿元和25.57亿元,三年实现翻倍增长。
与此同时,2022年至2024年博泰车联亏损分别为4.52亿元、2.84亿元和5.4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约12.77亿元。博泰车联解释称,2024年净亏损增加主要原因是确认应收一名OEM(代工)客户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增加,其出现经营困难;此外还与销售开支等成本增加有关。
2022年-2024年博泰车联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77亿元、2.35亿元和2.07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座舱属于技术迭代快、研发周期长、投资高的行业,企业前期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融资成为前期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博泰车联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超40亿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资本回归理性,目前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市场融资相对较难,因此企业为了拓宽融资途径,进而将目标瞄准上市。
除博泰车联外,近期多家智能座舱企业都在冲刺资本市场,智能座舱领域涌现“上市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8月底阿里巴巴公告称拟分拆斑马智行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独立上市;此外,四维智联、镁佳科技、泽景电子等智能座舱企业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缓解压力,集体冲刺上市
对于智能座舱领域企业而言,上市融资或是跳过“生死线”的关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上述企业的招股书发现,即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包括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量排名第一的斑马智行在内的上述企业都仍处于亏损状态。
具体来看,2022年至2024年,斑马智行的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亏损原因为研发投入高、客户结构较为单一等;四维智联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359万元、5980.8万元、1.33亿元,呈现扩大趋势;镁佳科技的净亏损分别为4.23亿元、3.57亿元和2.91亿元;泽景电子归母净利润亏损分别为2.52亿元、1.82亿元、1.43亿元。
张孝荣表示,智能座舱企业亏损主因是前期巨额研发投入、客户定制化导致的低毛利率、市场竞争压价,以及行业仍处于培育期。
在业绩压力之下,赴港上市成为这些智能座舱企业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途径。业内认为这些企业希望通过港股上市来改善亏损现状,及早实现盈亏平衡或走向盈利;也寄希望通过港股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张孝荣分析称,智能座舱是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企业集体冲刺港股上市,一方面原因源于行业高增长,需进一步加大融资,以加速技术布局和实现竞争“卡位”,另一方面,或也是相关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收时机已到。
不过,上市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拓宽融资途径,但并非解决业绩压力的关键。“扭亏关键在于构建技术壁垒、规模化提升出货量、创新商业模式。”张孝荣表示,上市能短期缓解资金压力,但无法直接解决盈利问题,企业必须通过技术突破和客户黏性实现可持续盈利,否则仍会陷入“过度技术陷阱”。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