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鸟资本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但斌再次站上热搜。
这位私募大佬身份已悄然变化:东方港湾“投资人变更”了,但斌的身份信息由“中国”变为“中国香港”。
这个消息曝出后,很快成为各大媒介“报道”的动态。
为何?想必与但斌的“火”有关,他与人工智能投资紧密相连。而但斌的最爱英伟达周五跌4.89%,其市值一夜蒸发2287亿美元(约16318亿元人民币)。
但斌是中国私募“出海”的典型案例,诸多操作细节值得咀嚼。
与科技巨头“共舞”
但斌作为在内地市场常以“价值投资”理念示人的私募大佬,然而,其海外离岸账户在近两年来的美股持仓,却呈现出一幅与传统价值投资原则大相径庭的图景。
限于信息有限,我们无法得知但斌海外账户的资金来源,究竟是其个人资金还是与海外客户资金混杂在一起,抑或是其他形式,不得而知。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但斌的离岸组合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美国科技股近乎孤注一掷的押注,并大胆使用了高风险的杠杆工具。
梳理美国证监会的披露资料不难发现,其头号重仓股英伟达独占约两亿美元市值,紧随其后的谷歌与Meta,进一步强化其全部筹码压向科技巨头的战略倾向。
而美股三大股指周五集体下挫,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均创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大型科技股普跌,其中英伟达跌4.89%,其市值一夜蒸发2287亿美元(约16318亿元人民币)。
更具风险色彩的并非这些个股本身,而是其投资组合中赫然在列的三倍做多FANG+指数ETF与三倍做多纳指ETF。
所谓杠杆,本质上是向市场“借钱下注”,旨在放大收益。例如,一只三倍做多ETF试图在标的指数每日上涨1%时实现约3%的涨幅。这种工具在单边上涨的牛市中是指数级财富增长的加速器,但在波动或下跌市中,其因结构导致的损耗和亏损放大效应。
当然,这都是美国资本市场设计的“产品”——专门服务于愿意进行“加码”操作的高风险投资人。
但斌的布局,等于在直接重仓持有科技股的同时,又通过杠杆产品再次加倍下注于整个科技板块的走向,其激进程度可见一斑。
暗示市场“低估”
截至目前,但斌截止于2025年三季度末的美股持仓,还没有到正式披露的时点,但其向客户发布的投资观点,暗示着一种继续进攻的信号。
今年9月初,东方港湾向高净值客户发布的投资观点中,全篇围绕人工智能,再次显示了对这个大趋势的高度看好。
其中提及,“当前的AI应用仍局限在传统软件的架构之内……最后每个垂直应用领域可能都会出现投资机会,底座模型无法垄断AI应用……投资人需要去分辨并选择那些最大市场空间的任务,或是协同效应运营着多个任务应用的平台型企业……足以说明当前AI应用对算力需求的饥渴程度,和算力供给的供不应求” 。
这些表述清晰地表明,但斌对科技股的狂热押注在加码推进,他不仅要继续与国际资本共同追逐这场AI泡沫的盛宴,更试图以更激进的姿态,在人工智能概念全面渗透各行业前,抢占那些被过度炒作的“战略赛道”。
这种与全球热钱共舞的姿态反映出,但斌已选择更深地卷入这场游戏。
全球化配置难道只是买美股?
但斌在美股市场的操作模式,折射出部分中国资本出海时的一种思路:将华尔街简单理解为放大收益的市场,却忽略了全球化配置的真正意义。
这位曾以“长期持有茅台”闻名市场的投资人,如今将几乎全部筹码压在美股科技板块与杠杆工具上,本质上是否成为对“价值投资”的背离?
当他在A股市场倡导“穿越周期”时,却在美股市场追逐最热门的科技概念;当他曾在中国消费股上展现耐心时,却对美股科技股进行短线杠杆操作。这提醒我们:中国投资人进入全球市场,首先要跨越的是自身的认知局限。
美股市场的魅力远不止于科技股,其拥有众多穿越经济周期的优质资产——从消费品牌到医疗健康,从工业制造到金融保险,这些看似“传统”的领域同样孕育着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伟大企业。
流动性盛宴终将结束,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真正稳健、多元的投资组合。
※此文为翠鸟资本原创文章,未获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