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琉璃牛牛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4194432】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4194432】.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新兴视听形态迅速崛起。据市场机构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96亿,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达到5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
热潮之中,广西以独特的山水景观、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多元的都市风貌,成为众多微短剧的热门取景地,南宁更成为扮演“A市”的常客。同时,在热剧引流效应下,众多取景地变成热门打卡地,形成显著的影视与旅游协同发展效应。
当前,广西正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谱写“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新文章,将荧屏热度有效转化为文旅发展新动能。
微短剧扎堆取景
“龙岗大桥居然拍得这么美!”“我说怎么这么眼熟,原来是南宁的。”去年,一部播放量超5亿的微短剧《声色犬马》引发热议,不少南宁观众发现,剧中出现的灵龟山、龙岗大桥、邕江沿岸以及仙葫别墅群,正是自己日常所见的城市风景。
“如今,在微短剧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城市叫‘A市’,‘A市’就是南宁,因为南宁市的车牌代号就是桂A。‘A市’的频频出现,说明南宁已成为全国微短剧拍摄的热门取景地。”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露说。
除了荧屏上的高频“露脸”,现实中的南宁更是剧组的聚集地,不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与拍摄团队不期而遇。
“前段时间我去亭子码头,正好遇到《天外来客》开机,没过几天又在邕江边和柳沙的咖啡馆看到他们拍摄。”市民刘小玥分享道,在青秀山、亭子码头、三街两巷、邕江边等地,与剧组来一场邂逅已成常态。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在南宁拍摄的作品已超10部,包括《天外来客》《夜玲珑》《不可靠近的他》《以爱为谋》《千金归来》等。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南宁已吸引超200部短剧前来取景,且数量正在持续增长。
“南宁现代化的高楼和大型商业建筑不断涌现,符合短剧中繁华都市场景。加上秀美的自然风光、风味独特的美食文化以及多元包容的人文底蕴,方便剧组多处取景,有着不可复制的性价比优势。”广西聪兴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裕华告诉记者。
不止南宁,广西其它城市也各具特色,能满足不同短剧的拍摄需求。
柳州依托工业文化、民族风情和山水景观等独特资源,吸引一批优质微短剧项目前来取景拍摄,龙潭公园、柳州工业博物馆、窑埠古镇等成为热门取景地。截至目前,已有10余部微短剧在柳州取景拍摄。
桂林凭借“山水甲天下”成为“取景宠儿”,广西山海星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孤单旅行团》,将象鼻山、龙脊梯田、龙胜温泉、兴安灵渠、靖江王城等景点巧妙融入剧情,荣获丝路国际电影节“十大文旅微短剧”“十大文旅知名度提升案例”。
同样在桂林拍摄的《神王》,融入榕湖、滨江路、七星公园等场景,凸显山水与人文叙事魅力。该剧主创蒋昕哲表示,桂林的山水与人文底蕴与微短剧的需求高度契合,是作品区别于其他城市微短剧的核心特色。
业内人士认为,广西多元的城市景观是微短剧创作的天然摄影棚,像爱情剧、现代都市剧等,在广西取景甚至不用加滤镜。而且,广西还有更具性价比的人力和场景成本,以及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将目光投向这片热土。
取景地变打卡地
在影视引流效应的推动下,广西众多取景地迅速转变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一些取景地甚至趁势推出影视联动、主题套餐和互动体验等项目,进一步放大“剧带游”效应。
贺州姑婆山旅游度假区是香港经典影视剧《茶是故乡浓》和《酒是故乡醇》的重要取景地,剧中的茶园、酒坊和仙姑寨令观众印象深刻。近年来,度假区开发采茶、品茶、酿酒等体验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日俱增。截至9月底,度假区共计接待游客122.8万人次,其中大湾区游客约79.8万人次。
在崇左大新县,电视剧《花千骨》自2015年播出后让明仕田园景区声名鹊起,客源地从周边省市扩展到全国乃至海外。“我们设置了主题打卡点,并为游客提供民族服饰体验等服务,将影视热度转化为长期收益。”明仕田园景区相关负责人梁波告诉记者,虽然该剧已播出10年,但至今仍能吸引不少剧迷前来打卡游玩。
时下,央视电视剧《阵地》的热播,也带火了剧中的桂林七星岩洞、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等。“尽管剧组未在实地取景,但剧中场景均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随着剧集热播,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接待量达2.82万人次。”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长时建红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力从“横屏”转向“竖屏”,微短剧也因此成为旅游推广的新兴中介。在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申雪凤教授看来,微短剧正重塑游客的旅行决策逻辑,过去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更多依赖传统旅游攻略,现在则会因在剧中看到某个场景、某个故事,而产生“去实地看看”的冲动,通过“内容种草”实现“旅游转化”。
前段时间,由景甜、张彬彬主演的《龙骨焚箱》辗转南宁、百色、崇左等多地取景拍摄,广受关注。虽然剧集尚未开播,但南宁武鸣敢亮屯溶洞、马山玄河等藏于“深闺”的景致已凭剧组路透赚足眼球,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
在柳州,微短剧《柳江寻亲记》中频繁出现的柳江区香葱产业(核心)示范区、成团打边炉等场景,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不少游客专程前往打卡“同款”;《飞虎乘风》凭借“硬科技+热血战”的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柳州人文故事的探寻热潮,带动当地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景点的客流增长。
“目前一些景区嗅到了新风向,主动向微短剧制作团队发出邀请函,自荐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希望通过‘微短剧+文旅’的深入实践,进一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IP价值,实现流量与口碑的双提升。”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赋能促发展
当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持续升温,广西以此为契机,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今年6月,自治区广电局、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2025年“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底创作“微短剧+文旅”作品超过100部,广西微短剧产业总收入超过50亿元,推出一批现象级微短剧作品,带动打造一批现象级景点(景区),推动“微短剧+文旅”生态全面升级。
其中在场景打造方面,重点推进南宁青秀山、桂林漓江、大新明仕田园、三江程阳八寨等旅游景区微短剧拍摄基地建设。同时构建“微短剧+文旅”消费新模式,以微短剧的场景、角色和剧情为核心,开发实景打卡地、影视主题乐园、沉浸式剧本游等项目,构建“剧内场景+线下体验”消费链条,增强游客参与感和获得感,让广西“美景”火起来。
8月15日,南宁市正式印发《支持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对从事微短剧业务的企业,在南宁取景拍摄的,全市市属(含县区)景区公园等室外场所取景拍摄免收门票和场地费用。对在微短剧中植入南宁城市元素内容超50%的,且已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并在主流平台上线播出的作品,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按每集5000元给予版权持有企业补贴,单部作品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政策助力激发创作热情,也让广西的山水与文化通过微短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企查查数据显示,南宁市现存1255家短剧相关企业,其中成立年限在1—3年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38.09%,产业活力持续提升。
在作品产出上,涌现了一大批展现广西自然风光、非遗传承和人文历史的短剧精品。其中,《飞虎乘风》《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的味道》《时光里的黄姚》等45部作品入选自治区广电局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行动计划征集名单。先后有《我的神灯朋友们》《留学生公寓》《傩戏》《绣缘》等9部广西微短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批推荐剧目。
“微短剧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广西适时出台政策,有助于吸引和集聚产业资源,抢占发展先机。”广西山海星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培金认为,这些政策明确了“微短剧+文旅”的发展方向,还从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能引导企业更深入地挖掘广西的文旅资源,丰富创作内涵。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微短剧正为八桂文旅打开“新窗口”,广西将持续推动“微短剧+文旅”深度融合,鼓励剧组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创作更多富有广西特色的精品。同时推动景区与微短剧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开发系列旅游产品,让荧屏热度持续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内生动力。(记者 梁盘生 通讯员 李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