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BAC艺术社区共同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为本次双年展题写贺词。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叶瑛,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评审主席、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正达,以及大赛终评评审团成员日本无印良品设计总监新村则人,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主席、AGI会员刘钊,瑞士Balmer H?hlen设计工作室创始人、AGI会员Yvo H?hlen,韩国Shin Shin工作室创始人申海钰、申东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俞佳迪主持。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开幕仪式启动
金一斌、叶瑛、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们和本届双年展终评评审团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启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贺词
许江以季节为脉络,凝练勾勒国际海报双年展廿二载的发展脉络与时代使命。首联点明双年展廿二年积淀,以“一图一息”展现海报作为视觉语言的瞬时与永恒;颔联以“春梦AI暖”喻技术革新与人文温度的平衡,“夏雨毕业天”则体现以展促教的育人理念。颈联中“晚秋高歌”象征设计行业成熟期对时代的呼应,“冷冬热盼”传递出在技术浪潮中对原始体验的坚守。尾联借“钱江潮涌”之喻,既呼应杭州弄潮儿精神,又暗合双年展永立潮头、推动设计生态发展的坚定姿态,完整呈现从技术探索、人才培育到本源回归的行业生态图景。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
金一斌讲到,本次双年展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呈现了一场真正的全球对话,汇集来自三十个国家的设计师作品,既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也映射出人类情感与价值的共通性;彰显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从经典平面设计到前沿的AI生成艺术,勾勒出技术演进与艺术表达相互交织的当代图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教育现场,其中“线索与解码”平行展单元将档案梳理、教学实践与展览呈现有机融合,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启发性的范式。
金一斌指出,当代设计领域正面临四大深刻挑战,这也是所有设计工作者必须共同直面的时代课题:在AI技术重塑创作范式的今天,算法的“智能”如何与人类的“智慧”共生共荣?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设计师如何在坚守文化认同与促进跨文化对话之间取得平衡?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如何从根本上重塑设计伦理,践行可持续的未来?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让设计保持其本真的表达力与沟通效能?
金一斌强调,面对这些根本性追问,应回归设计的思想本源——即明确“设计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诗学”,并呼吁重新定义“设计伦理”,并让设计真正成为照亮时代褶皱、指引前路的那盏明灯。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赵燕致辞
赵燕回顾了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自2003年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双年展之所以成长为中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海报赛事,得益于各级政府与学校历届领导的持续支持,以及美术家协会、国内外专业机构的多方指导。双年展历经十二届的积累,累计邀请了百余位世界顶尖设计师担任评委,始终坚持创意独特性、表现多元性与社会价值并重的评审标准。正是这样的坚持,双年展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的海报竞赛,推动设计教育普及与公共美育传播,成为链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致辞
姜珺认为海报有三层内涵:一是从视觉形式升维至观念象征;二是始终与所处场域产生互动;三是具备推动人们有效行动的社会功能。海报展不仅是让设计师回归视觉原理的契机,也是一个可供深入探讨的教学现场,期待通过海报这一二维的纪实媒介,持续推动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演进与发展。
本届双年展终评国际评审代表,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AGI会员刘钊发言
刘钊曾两度担任大赛评审,他表示,无论是从作品数量还是国际化程度来看,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都堪称中国最顶尖的海报设计赛事。在图像无处不在的时代,海报依然是一个不需要翻译的、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在时代的演进中,海报日益成为设计师探索语言的实验场,也是海报展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本届双年展终评国际评审代表,瑞士Balmer H?hlen设计工作室创始人、AGI会员Yvo H?hlen伊沃·哈伦(右)发言
Yvo H?hlen伊沃·哈伦首先对受邀担任大赛评审表示深感荣幸。他谈到,评审工作本身就是一次愉悦的享受,能让他集中品鉴众多汇聚全球智慧的高水平作品;同时,这更是一次宝贵的交流契机,在观摩作品与互动对话中,他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本届海报双年展评审团主席、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正达公布本届双年展获奖名单
陈正达宣读本届双年展获奖名单,并通过一系列对历届收件与入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清晰呈现了双年展在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中的演进脉络。他指出,所有这些征集的作品均已作为教学研究重要的学术档案留存,支撑学院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因为“每一件作品,皆是时代、经济与文化的视觉注脚”。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毕学锋(右一)和袁由敏(左一)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的终评国际评委颁发证书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孙晴义、佟燕、王雪青、赵燕、毛德宝,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与评审代表、行业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及社会各界文化、媒体人士等。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设计论坛现场
当天下午,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还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设计论坛”,陈正达、申海钰、申东爀、刘钊、新村则人和Yvo H?hlen伊沃·哈伦分别发表主题演讲。论坛由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执行主席吴炜晨主持。
在时代褶皱中探寻设计的形上之思与未来诗学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评审团主席、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正达
当数字技术的洪流如决堤之水,裹挟着海量信息碎片汹涌而至;当人工智能以神秘莫测的逻辑,编织出虚实交织的视觉迷宫;当文化交融与生态危机的双重命题,叩问着人类存在的本质——我们正站在一个剧烈震荡、深刻重构的文明节点上。技术的加速度并未带来精神的同步跃迁,反而在光鲜表象之下,暴露出愈发复杂的褶皱:身份的流动、意义的消解、自然的退隐、感知的钝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以“时代褶皱中的设计哲思”为精神坐标,在全球化与在地性、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张力之间, 搭建起一场跨越地域、文明与媒介的深度对话。
本届双年展共收到来自全球 30 个国家与地区的 846 位设计师投送的 2017 件作品,送展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与蓬勃的创作活力。经过国际评审团严谨、多轮的评审,最终 1725 件作品脱颖而出,构成此次展览的核心图景。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的创造,更是思想的结晶——它们以图像为语言,以形式为载体,穿透浮华喧嚣的表层现实,潜入设计的幽邃内核:既是对存在困境的理性回应,也是对未来图景的感性书写;既是符号系统的解构与重组,也是技术与人性之间共生关系的深度探索。
时代褶皱:设计回应的存在论困境与文化身份焦虑
我们所处的时代,恰似一幅被反复折叠又展开的织物,每一道褶皱都藏匿着断裂、冲突与重生的可能。全球化冲刷着文化边界,数字技术重塑着认知方式,生态危机挑战着生存根基——这些结构性的变动,使“我是谁”“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等根本性问题,再次成为设计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
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使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关系变得复杂而暧昧。设计师不再满足于符号的简单挪用或风格的表面拼贴,而是尝试在差异中寻找对话,在断裂处缝合记忆。在入选的文化类作品中,呈现出不少设计师对文化唤醒、精神重建的视觉探索。有的作品以内卷时代的窒息瞬间,唤醒对焦虑群体的共情;有的运用新材料语言抒情,让莎翁的经典名剧获得了当代诠释。这些实践表明,文化认同不再是静态的归属,而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一种在“褶皱 ”中不断自我更新的叙事过程。
与此同时,数字异化的阴影正悄然蔓延。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频繁切换,在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中逐渐丧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当视觉被简化为流量的工具,当设计沦为消费主义的装饰,人的主体性便面临被技术系统吞噬的风险。在如今这个图像过度炫技、纷繁复杂的时代,仍有不少设计师秉持着对纯粹设计的追求,崇尚绝对的简洁。他们在元素过载的设计叙事中,保持着对“留白”与“静默”的渴望,这些作品提醒我们:设计不应是技术的附庸,而应成为抵抗异化、重建人之为人的感知与思考能力的媒介。
生态危机则将人类推向伦理与美学的双重十字路口。自然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而是亟需共情与修复的生命共同体。本届展览中,为数不多入选的公益环保类作品,以强烈的生态意识介入现实,让抽象的危机变得可感可触。有的作品运用超现实手法,呈现被黑色原油包裹的企鹅如同披上了人类罪恶的枷锁,仿佛在声嘶力竭地哭诉着海洋污染的残酷现实;有的作品以深邃的思维,探讨ES(节能)、ECON(经济)、ENV(环境)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互为关系,运用彭多斯三角的悖论穿透现实的迷雾。这些创作不仅是对环境问题的警示,更是对“设计伦理”的重新定义——设计不再仅仅是“为人类服务”,而是“为地球负责”,是人类与自然重新建立诗意联结的桥梁。
设计语言:解构与重构的符号哲学与意义生成
在意义日益模糊的时代,设计语言本身也成为被质疑与重构的对象。设计师不再满足于既有的视觉语法,而是主动打破、扭曲、重组,让形式本身成为思想的载体。
色彩在此被赋予新的哲学意涵。它不再仅仅是装饰或情绪的表达,而是文化记忆的沉积层。一位设计师通过色彩文字符号的涂鸦与自由的组合,诠释了世间并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绚丽花朵,应该允许它们无忧无虑地肆意生长,进而传递了有关儿童成长的多元理念。这种色彩的哲学化运用,使视觉体验升华为一种对感知本身的反思。
图形的解构则成为意义生成的实验室。一位设计师将经典的传统文化,演变成可拆解、变形、错位的拼布美学,让图形带着呼吸沉浸在传统文化中;另一位设计师在记忆残存的图像世界中表达千禧一代,生发出一种怀旧的感性梦境。这种对图形符号语言的“解构手术”,并非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在断裂处打开新的理解空间——当熟悉符号的确定意义被消解,观者将进入主动解读的参与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动态与交互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海报从“静态图像”进化为“时间性事件”与“参与式场域”。本届双年展出现大量动态海报作品,它们通过帧与节奏的编排,讲述过程而非结果,循环往复地呈现新时代的视觉密码。这种“共构意义”的模式,使设计从单向传达转变为多主体的哲学实践,回应了后人类语境下“意义共造”的理论命题。
设计教育:培养未来设计师的生态思维与教育存在论
设计的未来,根植于教育的土壤。当设计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哲学与伦理重量,传统的“技能传授”模式已难以为继。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设计师展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与系统思维。设计不再被视为“事后修饰”,而是从构思之初便内嵌可持续的伦理考量。“未来的设计师,不仅要会用软件,更要会提问——关于技术、关于自然、关于人本身。”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正是对“设计存在论”的回应:设计不是孤立的职业,而是人类理解世界、介入世界、重塑世界的方式。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成”。设计教育不应仅培养“能画图的人”,更要培养“会思考的人”“有责任感的人”。设计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人在世界中确立位置的方式。通过设计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对生命的理解、对未来的想象,如此,设计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一种存在的诗学。
哲理与创思:设计背后的永恒追问与存在主义诗学
当我们剥离形式的华丽外衣,会发现设计的内核始终是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回应。它既不是纯粹的美学游戏,也不是冰冷的问题解决术,而是一种“有温度的理性”,一种“可触摸的哲学”。
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诗学”。它以理性为骨,以感性为魂。一件关于和平主题的海报,设计师以蓝色为背景,营造出冷静的理性氛围,画面被二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强烈符号——“对话”气泡所占据,左上角的逗号如同对话的开端,暗示交流的起始,右下角的红色手枪象征暴力与冲突。海报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呼吁人们摒弃武力,以对话为桥梁,构建和谐、和平的未来。这种“诗性逻辑”,使设计超越功能主义,成为连接理性与情感的桥梁。
设计的终极意义,在于“连接”。它连接过去与未来,让传统工艺在数字语境中重生;它连接个体与集体,让个人的情感共鸣成为公共议题的起点;它连接人类与自然,让生态危机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触的体验。正是在这种连接中,设计超越了工具性,成为构建文明共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柔力量。
2025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远行。从时代褶皱中的存在之思,到符号解构中的意义生成;从技术赋能下的主体重构,到教育土壤里的未来培育,每一件作品都是设计师对世界的深情回应。
在这里,设计不再是孤立的美学表达,而是关乎人类生存、文明延续的哲学实践;不再是短暂的视觉潮流,而是承载永恒追问的诗性存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设计,从来不只是“好看”,而是“有思”“有情”“有责”。
愿我们以此次双年展为起点,在设计的探索中,共同寻找应对时代挑战的答案,书写属于未来的设计诗篇——让设计成为照亮时代褶皱的光,成为人类与世界温柔对话的语言。
本次展览缘起于一门课程《内容与策展》——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内容谱系工作室发起,以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二十年累积的万余件海报档案与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海报馆藏为“矿”,联动杭州 BAC 社区及在地艺术生态,这场教学行动尝试将“档案”重新敞开,思考海报如何:重新观看、创造编目、构造话语、激发创作以及社会动员?
我们以18个“子集”为研究“线索”,抽取其中7个“符码”为展览的临时性话语构造——手势、眼睛、爱心、圆、红绿、文本、视幻觉。由海报的视觉第一性“图形符号”入手,在教学中展开系列动作:编码入库、构形测绘、议题探讨、表意创建、媒介锚定、观念剖析等,在微距和远景间往来观复,形式和观念间“解码”海报的表意传达效率和意义运作系统。
“手势”:剥离语义冗余,五指即语法,跨境而不译。
“眼睛”:从单目到复眼,观看的器官反被观看,知觉折返为象征。
“爱心”:两条弧线将心肌抽象为公约符号,使情感获得匿名流通。
“圆”:零与全同形,边界即中心,宇宙被压缩至一条周长。
“文本”:字符挣脱图像脚注,以语言性优先,宣告阅读对观看的篡位。
“红绿”:补色互激,波长对立在平面中的和解、共享与振颤。
同时,课程的另一个任务:把海报从档案的“琥珀态”中撬出,返回其最初被创作与传播的十字街头;让固态记忆重新溶于现场,在陌生人流与陌生语境中结晶为新的公共经验,从而启动:历史的再回访、内容的再生产、社会的再链接。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CIPB)创办于2003年,是目前中国最高规格的海报设计竞赛,也是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备受关注的海报类竞赛和展览之一。设计的本质是对人类存在的回应,是“解决问题的诗学”,而海报则是一种超越讲述的语言,是视觉审美的载体,也是时代思维的镜面。海报记录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语言文化的设计师对世间万象的思考。因此,历届双年展皆以紧扣时代的思考为主题,征集来自世界各地设计师的思考,构筑起一个以海报为交流媒介的对话平台。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以“时代褶皱中的设计哲思”为坐标,辐射数字技术浪潮席卷的时代下,信息爆炸、人工智能、文化交融、生态危机等多重话题,并透过这些话题,叩问人类的存在与本质。“褶皱”这一概念,令人想起德勒兹所言:“褶皱是存在的拓扑学。”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褶皱是文化记忆的储藏所,是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映射,更是创新发展的温床。可以说,“时代的褶皱”这一主题恰如其分地捕捉了当代设计的本质使命。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846位参赛者的2017件纸质海报设计作品。经过陈正达、刘钊、矢后直规、俞佳迪、虞琼洁、张达利和周小良七位国际初评评审的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172件入围作品,其中包括文化海报140件、公益海报12件和商业海报20件,这些作品都在本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中展出。10月16日,经过本届评审主席陈正达,终评评审团成员Yvo H?hlen、刘钊、新村则人、申东爀、申海钰6位国际评审的严格评选,最终评选出20件获奖作品,其中金奖3件、银奖5件、铜奖6件以及评审奖6件。
匿名的山水 不亦乐乎BY-ENJOY中国
幻想交响曲——纪念柏辽兹诞辰220周年吴嗣光中国
引力Robert Radziejewski德国
与之共生?Mikhail Lychkovskiy白俄罗斯
蛇年长乐吴嗣光中国
走读地形徐伟鑫中国
层叠Sekimoto Akiko日本
书之美·美之书薛冰焰中国
阿尔兹海默症刘伟中国
植物器械take a break肖垚、罗志坤、宋祺中国
用对话壮大和平黄未末中国
记忆为核——千禧一代的“怀旧技术”与“技术怀旧”陈章乐逸、吴庆轩中国
阿那亚戏剧节主视觉海报out.o studio中国
池沼LiVE HOUSETHE END DESIGN?回头是岸设计公司中国
学术委员:赵燕 毕学锋 韩绪 袁由敏 陈正达 姜珺 俞佳迪 刘益红
行政协调:冯冬杰 郭星 孔亦召 何峰 李诗琪 庞梦宇 程灵 朱徐超
组委会:邵钰婷 林晓瑜 于果 高玮嘉 岳淼 陈心怡 李泽沂刘禾沐 覃绎霏 揭晓晓 梁青青 邹露群王姝雯 于卓滢 王思懿 李秋霖 马玛金珂 谯瑞雪
展览拍摄:燕飞 优图云传媒有限公司 杭州甫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编 辑|陈舒婷
审 核|徐 元 陈正达 俞佳迪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