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麦高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刘娟秀,麦高证券宏观助理研究员黄章越
本文梳理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从资源获取型起步,逐步向技术、市场和价值创造多元化转变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行业分布演变及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对比美国、日本和欧洲成熟市场的并购重组模式及典型案例,提出中国企业应借鉴的国际经验,探索契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
并购重组的定义及作用机制
并购重组是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市场扩张、资源优化、技术获取和竞争格局调整的重要工具。其本质是通过资产收购、股权交易或业务协同实现市场扩张、资源优化、技术获取或竞争格局调整的经济行为。按交易主体产业关联性,可分为三类:横向并购聚焦同业整合,扩大市场份额并优化行业集中度;纵向并购整合上下游、控制关键环节以增强成本与供应链优势;混合并购跨行业布局,分散风险并开拓新兴赛道,提升综合竞争力。据万得(Wind)数据,2024年A股市场重大并购重组案例中横向并购占比约42.9%,纵向与混合并购也在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业务拓展中发挥作用,凸显三类模式在资源配置与产业升级中的差异化价值。
并购重组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核心机制体现在多维度:在竞争激烈且市场分散的行业环境中,可整合分散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引导资源流向高效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与盈利能力;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加强环节协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如半导体行业在全球芯片短缺背景下,借助并购重组掌控关键资源,增强供应链风险应对能力与自身竞争力;为企业提供获取外部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捷径,通过收购研发强的科技公司,快速引入新技术、新人才,加速技术研发与商业化,抢占市场先机。而对于希望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而言,并购重组是一条高效的国际化路径,中国企业可通过收购海外当地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利用当地品牌、渠道与客户资源,降低进入门槛,实现扩张并提升全球影响力。
中国目前的并购重组市场现状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经济转型与全球战略布局的互动演进。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需求急剧攀升的背景下,以能源、矿产为主的海外并购拉开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序幕。此阶段,国有企业凭借实力与战略使命成为主力军,但受资本规模、国际化经验和政策环境限制,整体活跃度不高。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制度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国内产业资本积累进程加快,并购标的从资源型延伸至机械制造、汽车等实体产业,国企与民企共同参与。
2008年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凭借其先进技术与成熟销售网络迅速进军欧洲市场,极大提升了在国际工程机械领域的竞争力。同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企业凭借相对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开启逆周期布局。并购逻辑转向技术升级、品牌溢价与渠道整合。如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获取其研发与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国际化转型。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系统性地重塑了海外并购重组的地理分布与产业投向。沿线国家基建、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战略并购增多,如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参与沿线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并购重组,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持续活跃,推动中国企业并购从规模扩张转向深度价值创造转变。
2024年“并购六条”、新“国九条”等政策出台,通过优化环境、降低成本、鼓励企业在国家战略领域开展并购。此举与“双循环”下的“技术链补强+市场渗透”模式相契合,推动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并参与产业链重构。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的行业分布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的行业分布演变与国内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紧密相关。早期阶段(2000—2008年)并购重组以能源矿产为主,标的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满足工业化时期的大宗商品需求,同时国企在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资源区布局,构建资源供应安全网。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显现,2009—2015年并购重组重心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化工等领域交易增多,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等,实现专利池快速扩容,推动国内产业链现代化。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后,传统资源类并购因国内产能过剩与大宗商品周期下行而收缩,高端制造业与消费服务业并购持续活跃,半导体、医疗设备、跨境电商等板块增长迅猛,凸显企业对核心技术节点与成熟品牌渠道的争夺。
近年来并购重组呈现“双重战略”导向:一是2020年后,在科技自立自强政策驱动下,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并购案例增多,标的多集中于欧洲、以色列等技术创新高地;二是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新能源产业链并购加速,光伏、锂电池、氢能等绿色产业并购占比提升,如宁德时代收购加拿大Millennial Lithium、隆基入股越南光伏企业,推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重构。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的主要驱动因素与意义
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重组的驱动因素呈现多层次演化,核心逻辑围绕国家战略导向、企业能力跃迁与全球市场格局演变展开。政策上,从2000年“走出去”战略到2020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再到2024年“并购六条”与新“国九条”,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市场端,国内消费升级推动并购成熟品牌(如海尔收购斐雪派克、安踏并购亚玛芬)以渗透高端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需求则驱动制造企业海外建厂(如福耀玻璃美国设厂)。
技术获取是核心动能,尤其在2018年后全球竞争加剧,企业并购聚焦EDA工具、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意在突破“技术锁喉”。资源安全方面,2008年大宗商品波动引发能源矿产并购潮,近年来新能源崛起使锂、钴等资源地位凸显,赣锋锂业等加大海外收购,抢占产业链上游。当前驱动因素更趋复杂。
ESG与碳中和推动绿色并购兴起,供应链稳定诉求催生东南亚、东欧等地区并购重组,“中国+1”产业备份战略加速落地。同时,政治与监管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上升,企业更多采取技术合作和少数股权投资等柔性进入方式。当前形势下,并购重组具备重要现实意义。“并购六条”与新“国九条”的出台,释放积极信号,凸显了并购重组在政策顶层设计中的战略地位。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税收安排、鼓励创新支付工具等举措,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为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并购重组注入动能。
产业层面,并购重组不仅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手段,更是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链向现代化和高端化迈进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层面,并购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路径,通过资产注入、业务协同和治理优化提升上市公司竞争力,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增强盈利能力。尤其对面临市值管理压力的中小市值公司而言,并购重组已成为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与价值提升的有效路径。
国际成熟市场分析及并购重组案例
在全球并购重组市场中,美国、日本和欧洲凭借各自独特的经济格局、产业基础以及政策环境,塑造出风格迥异且成效显著的并购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影响本土企业发展轨迹,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剖析其市场运作机制与典型案例,有助于洞察全球并购趋势,为中国企业国际并购实践提供借鉴。
美国并购重组市场
美国的国际并购重组市场始终是全球资本流动与技术变革的风向标,企业海外并购重组往往呈现“资本+技术+规则”三位一体的特征:以华尔街为枢纽的融资工具创新降成本,硅谷式技术整合重塑产业边界,完备的法律体系构建了风险对冲框架。这一独特生态使美国企业既能发起“鲸吞式”并购重组(如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也能精准捕捉技术新星(如Meta收购Instagram),形成多层次战略布局。技术霸权巩固与数据资产争夺是当前美国并购重组的核心......
付费¥5
阅读全文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0月刊总第143期
编辑 | 王茅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 | 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