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业源于欧美,英国人约翰·邓禄普有着“轮胎之父”的之称。他在1888年改良了轮胎充气技术,提升了轮胎减震作用,大大助力轮胎制造业的发展。
后来的子午线轮胎技术、真空轮胎技术等,都是诞生于诞生于欧美地区。《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5年度全球10大轮胎品牌中,有5个都是源于欧美国家,它们包括:米其林、马牌、邓禄普、固特异和倍耐力。
亚洲则是全球轮胎制造业的另一极,虽然整体上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快、产业体量巨大。源于亚洲的普利司通、韩泰、优科豪马、佳通和赛轮,均名列全球轮胎品牌价值10强俱乐部。

时至今日,欧美轮胎依然是全球轮胎制造业的领跑者,牢牢占据着高端轮胎市场。但是,相比于亚洲同行的高速发展,欧洲轮胎企业基本上全都在下滑。
其一,米其林领跌欧洲
来自法国的米其林公司,是全球第一大的轮胎企业集团。《Tire Business》数据显示,2024年度这家企业的轮胎销售收入有256.47亿美元,居全球第一位。
但是,从增长速度上来看,米其林轮胎同比下滑了5.95%,是欧洲三大轮胎厂商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家厂商。
而来自德国的大陆集团(马牌),同期下滑了0.27%,销售收入为124.66亿美元(全球第4)。而意大利的倍耐力公司,2024年同比负增长了0.96%,销售额为73.29亿美元(全球第5)。

其二,固特异下滑更多
《Tire Business》2025年度全球第三大的轮胎企业,是来自美国的固特异。与此同时,它也是全球10大轮胎厂商中,年度销售收入下滑最多的企业。
2024年度这家企业的轮胎销售额为174.47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了6.7%。比大西洋彼岸的三个欧洲同行,下滑幅度都要大。

欧美轮胎怎么了?
欧美轮胎制造巨头的集体低迷,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有两大主要因素是非常现实的。
一方面,欧洲汽车市场的低迷
轮胎制造业是汽车工业的配套产业,与汽车市场的繁荣密切相关。欧洲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地区,汽车饱和度很高,汽车销售市场增长乏力。
中汽数研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份德国汽车累计销量为211万辆,下滑了0.3%;法国(118.7万辆)下滑了6.2%、意大利(116.7万辆)下滑了2.9%,而俄罗斯(1-9月销量89.6万辆)市场更是下滑了22.4%!
欧洲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的低迷,直接影响到了轮胎企业的销量提升。欧洲市场又有欧美轮胎厂商的传统优势市场,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另一方面,亚洲轮胎的强势崛起
轮胎制造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此消彼长的特点。相比于欧美轮胎制造业的低迷,全球轮胎制造业的另一极——亚洲,除了日本轮胎之外,中国、印度和韩国的轮胎巨头们,都表现不俗。
其中,来自中国的中策橡胶(全球第9),2024年轮胎销售额有52.04亿美元,同比有9.05%的增长率。青岛的赛轮集团(全球第10),同期销售额增长率为21.06%,达到了43.33亿美元。
来自印度的MRF轮胎(全球第13),2024年也有32.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45%。
而韩国的韩泰轮胎(全球第7,增长率3.05%)、锦湖轮胎(全球第12,增长率为7.24%),同期销售额分别为68.45亿美元和33.2亿美元。

总的来看,欧、美的轮胎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衰退。并且这场衰退并不是行业性的问题,因为它们的亚洲同行们,除了普利司通(2024年销售额247.7亿美元,全球第2,下滑了5.1%)等日系轮胎外,大部分都在增长。
其实,细想一下这也是在意料之内的。随着中国、印度、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收入水平的提升,其汽车消费市场是欧洲难以比拟的。而深耕本土的亚洲轮胎企业,必然受益最大。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迅速崛起。国产汽车+国产轮胎,已经成为了最普遍的搭配。并且国产轮胎品牌的质量并不差,性价比却更高,谁也不会跟钱包过不去。
目前来看,欧美轮胎在全球市场的衰退,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另附:2025年全球轮胎20强销售额变化,数据源于:《Tire Busi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