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决定自2026年2月1日起,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开展化妆品电子标签试点工作。这一举措看似只是标签形式的技术升级,实则是在数字时代,治理化妆品营销乱象、重塑行业诚信体系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化妆品监管迈入了“一码溯源”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化妆品市场因“重营销、轻成分”的乱象饱受诟病。小小一瓶精华、一支口红,其包装上的“故事”往往比成分表更吸引人。“夸大宣传”“概念添加”“玩文字游戏”等营销套路层出不穷,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全成分、使用期限、生产许可等信息,却常常被印在“犄角旮旯”,且“字小如蚁”,难以辨认。更不乏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实体标签的固定性进行虚假宣传,给消费者权益和安全带来双重风险。
国家药监局此番推行电子标签,精准地击中了这些行业痛点和监管难点。
电子标签是信息透明的“显微镜”。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即可跳转至官方备案信息页面,获取包含产品全成分、使用方法、警示用语、备案人及生产企业信息、功效宣称依据等在内的详尽资料。这相当于为每名消费者配备了可以随身携带的“成分查询器”和“信息显微镜”,让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虚假宣传无处遁形。
电子标签是动态监管的“追踪器”。传统实体标签一经印刷便难以更改,若产品信息更新或发现问题需要召回,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电子标签则具备动态更新的特点,一旦监管部门发布新的警示或企业需要更新产品信息,都可以通过后台实时修改,确保消费者获取的信息始终是最新、最准确的。这极大提升了监管的敏捷性和有效性,为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一道动态的数字防线。
电子标签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过度包装是化妆品行业另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电子标签的推广,有望减少瓶身包装上的纸质印刷,甚至推动包装设计简化,这与国家倡导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实现了监管效能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推行都可能伴随挑战。在试点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如何确保老年人等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群体能平等获取信息;如何严格规范电子标签的数据接口与安全,防止被企业私自篡改;如何确保在无网络的环境下,消费者仍能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产品核心信息。这些都需要在试点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从北京、上海到广东、重庆,选择这些经济发达、消费活跃、数字化程度高的地区先行先试,我们期待,通过为期一年多的试点,能够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为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措施奠定坚实基础。
化妆品电子标签的试点,不只是“以码代纸”的形式变革,它是一次深刻的行业治理革新,旨在用数字技术撕下虚假营销的“画皮”,为每一款产品贴上诚信与安全的“数字身份证”。
当消费者能够轻松、清晰地“看懂”手中的化妆品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动整个行业从营销驱动回归到产品力和科技力驱动的健康轨道上来。这也是数字化技术赋能美好生活的又一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