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光速交易:超快算法如何变革金融市场》)
特约评论员 夏宁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你能否想象在21世纪初股票市场就已有“算法”——通过高频交易进行买卖决策。
由唐纳德·麦肯齐(Donald Mackenzie)所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光速交易:超快算法如何变革金融市场》,详细介绍了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HFT)及其发展现状和相关监管变革。
1998 年是 HFT 的“元年”,该年1月,美国SEC正式认可ECNs为“交易所” ,令无人工、纯算法驱动的交易系统合法化。1999年,ATD公司的高频交易单日交易量达2亿股。高频交易在其后的2005–2009年大爆发,并逐渐由美国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新兴经济体。
该词最早在21世纪初由芝加哥“城堡投资”(Citadel)对冲基金提出,该公司2001年成立,2005年后主导做市。高频交易是一种“自营”的自动化交易,其速度远超人工交易的极限,构成了其盈利的核心能力。这种交易的目的不是为他人执行交易赚取手续费,而是直接交易获利。尽管交易公司会设定和监督其中的交易算法,但是实际上交易的过程完全由计算机算法执行。人类编写交易算法、偶尔会调整参数,但买卖决策最终由计算机里的算法做出。
高频算法的信号,通常是一种非常短暂的信息模式:在2008-2009年间通常不到三四秒。到2015年,信号持续时间缩短至10微秒内,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秒。
书中介绍,高频交易占世界上最重要市场全部交易量的一半左右(Meyer,Bullock&Rennison,2018)。
根据SEC等最新的一些数据,高频交易公司如Virtu Financial在36个国家/235个交易所运营,美欧占比超过40%。AI的大发展及其应用,助力了高频交易在亚洲的发展。但高频交易的发展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并非所有交易所全部使用HFT,因为一些地方可能经济体量小,并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电子化程度不高等。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加强了监管,以防止HFT提升流动性的同时带来波动风险。
是的,高频交易在带来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风险,大家熟知的就是2010年的美国市场“闪崩”事件。 2010年5月6日下午,美国股市在短短几分钟内暴跌近1000点,随后迅速反弹。这一事件中HFT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其后SEC加强监管、推动了多项改革,其中包括个股熔断、市场熔断,要求提高HFT算法透明度,等等。
高频交易行业也有所动作,龙头公司富图(Virtu)在这之后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强调市场做市义务,加大其技术优势和加密扩张,以应对2025 年以来面临的监管收紧(如SEC对支付订单流 PFOF的审查)和AI大竞争。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自己所做的许多高频公司的走访与观察。例如,有的办公楼非常不起眼、高频交易公司里穿西装的人少,公司内有不同的团队各自执行不同的策略。全球有20多个数据中心,承载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金融交易和高频交易。大多数美国股票交易发生在新泽西州北部的四个数据中心:纽交所数据中心、纳斯达克数据中心、NY4、NY5。
那么高频交易和光速交易是什么关系呢?高频交易里包含了普通交易和光速交易(速度大约为光速),或许可以用一个类比解释得更为清楚,高频交易是“下快棋”,而光速交易则是“闪电战”。
作者同时指出,这本书属于金融的社会研究,这是金融研究的一个领域,除了经济学范畴,还包括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科学技术研究等。比如,书中还讨论了高频交易对金融从业者薪酬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同阶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社会学),以及美国监管机构SEC的一些制度设计,通过制衡以达到对市场秩序的守护(政治学)。
总体而言,虽然高频交易和光速交易涉及许多术语,其中的算法也相对复杂,但作者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阅读起来不会感觉枯燥晦涩,因为作者有实地调研走访公司的一手资料、有带有浓厚历史感的交易所配图、有郊外人烟罕至的数据中心摄影,还有社会学的分析视野,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