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储能玩家强强联手,锁定未来三年200GWh电芯供给,引爆资本市场。
11月12日,海博思创(688441.SZ)公告自愿披露与宁德时代(300750.SZ;3750.HK)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签署协议约定应于每年度末就未来三年的合作目标进行滚动式更新。其中,第一个三年,即2026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约定海博思创累计向宁德时代采购不低于200GWh电芯产品。
该消息迅速在A股市场得到响应。
11月13日,宁德时代A股最高涨幅超9%,全天报收415.60元/股,涨幅7.56%,最新市值达1.90万亿元,一天涨超千亿元。海博思创20CM涨停股价再创新高,报收378.16元/股,市值681亿元。同时,该消息还带动储能、锂电产业链普涨。
眼下,因储能市场需求火热,多家集成厂商反映电池需求紧俏,“一芯难求”的背景下,而海博思创此举意在对市场喊出未来三年不低于200GWh的出货目标,将未来业绩预期拉满。
作为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海博思创在今年9月宣布,全球累计装机已超过40GWh。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海博思创位列全球第五。
11月13日,海博思创证券部人士回应媒体,未来一段时间优质的电芯资源还是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作为头部公司,海博思创有信心在需求里提前锁定这样的数量。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称,这证实了全球对储能的强劲需求以及高端产品的短缺,并表明宁德时代在储能价值链中的冠军地位。其重申对宁德时代A股的超配评级,给予宁德时代A股目标价490元人民币。
从历史数据看,海博思创的电池第一大供应商为宁德时代。此前公司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一直是海博思创的第一大供应商,双方早已签订长期采购框架协议。但宁德时代供应比例已从前期的87%降至近期的37%。同时,海博思创也加大了与亿纬锂能、鹏辉能源等头部电池厂商的合作力度。
在今年2月,海博思创宣布与亿纬锂能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2025-2027年度电芯产品战略采购合作关系,预计采购总量为50GWh。
一直以来,宁德时代的储能电芯具有一定的溢价能力,因此在海外高端市场的青睐度较高,而在价格敏感市场,被二线厂商分割了不少份额。因此,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的绑定几乎是向行业打出一张明牌,龙头绑定,瞄准高溢价市场。
海博思创此前表示,2025年,公司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储能规模的长期增长趋势,储能与新能源建设解耦,逐步具备独立的获利方式;二是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北美、欧洲和东南亚、中亚以及非洲等市场;三是新应用场景的拓展,如大功率充电与储能结合、数据中心柴发替代等场景的配储需求预计会快速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突破107GW,新型储能电站进一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海博思创一家公司的出货规模就将超过当前国内储能的存量规模,不容小觑。
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的这场长期合作,远不止于一场简单的采购交易。对于“宁王”而言,未来出货预期再度拉高。
因此,今天全天锂电上游材料股表现强势,电解液方向领涨。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六氟磷酸锂价格大涨,目前部分市场报价高达15万元/吨,主流成交价较10月中旬已翻倍。而电解液添加剂VC(碳酸亚乙烯酯)、FEC(氟代碳酸乙烯酯)由于价格持续上涨,同样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在政策面上,2025年以来,国家层面已连续出台多项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文件,从价格机制到市场交易、从责任考核到直连绿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链条。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地区打造100%新能源基地,推进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大力推动新能源与多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意见》提到,2030年,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持续保障新能源顺利接网、多元利用、高效运行,新增用电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适配能力显著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大幅提升,电力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机制更加健全,跨省跨区新能源交易更加顺畅,满足全国每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纳需求,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到2035年,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在新能源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新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高效消纳,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有关2030年、2035年的阶段目标,《意见》提出构建“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新能源消纳调控体系”,并对分类开发、系统调节、市场机制、价格体系等作出全面部署。业内普遍认为,这份文件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展从“保障消纳”进入“系统调控”的新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新型电力体系中,储能与调峰资源有望成为最大受益方。《意见》提出的完善容量电价机制,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灵活煤电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同时明确储能应按“一体化曲线”参与电力调度。这不仅提升了储能的市场地位,也打开了多元商业模式空间——从电价套利、辅助服务到容量市场,储能企业的盈利结构将更加多元。此外,虚拟电厂、需求响应、车网互动等灵活调节模式将被纳入系统调控体系,分布式储能与用户侧资源的市场化参与程度有望显著提高。
全球范围来看,增长预期同样乐观。CESA储能应用分会预测显示,到2030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规模或将达730GW/1950GWh左右(其中,中国650GWh、美国500GWh、欧洲350GWh、韩日澳80GWh、东南亚、非洲和中亚100GWh、全球数据中心300GWh、全球微电网100GWh左右,部分项目有重叠)。上述行业协会判断,未来三年,从市场格局来看,储能产业头部聚集效益显著,应用场景多元化,商业模式也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