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次递表,港股IPO只差临门一脚。
作者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3次递表,港股IPO只差临门一脚。
当无人机成为大疆代名词,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背后那位被业内尊称“大疆教父”的李泽湘,早已成为硬科技创业圈的传奇符号。他从零起步扶持汪滔,把大疆推向全球无人机霸主地位。如今,这位学界大佬再次出手,带着自己亲手创办的希迪智驾,向港交所发起新一轮冲击,且在获得境外发行及“全流通”备案十余天后,公司便火速提交最新招股书。
这家公司,瞄准的是一个少有人讲、但商业化推进最快的赛道——自动驾驶矿卡。中金、中信建投和平安证券三家机构联合保荐,使得这次IPO不仅关乎希迪智驾自身,更成为自动驾驶赛道的风向标。
作为港交所“18C特专科技”通道的申请者,希迪智驾不仅承载着“自动驾驶矿卡第一股”的市场期待,更延续着李泽湘的创业传奇。但光环之下,是累计超11亿元的亏损、紧绷的资金链和一份必须在2026年2月5日前完成上市的对赌协议。
这场IPO之战,既是技术与资本的比拼,也是李泽湘能否再次打造传奇的检验场。
一
从学界大佬到创业教父。
提起李泽湘,很多人只记得“大疆幕后推手”,却少有人知道,他的创业基因早在四十多年前便埋下。他不仅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创始人汪滔的导师,更是一位深谙资本之道的连续创业者。
1979年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他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工程学博士,培养了对技术本质和可落地价值的敏锐判断。90年代初回国后,他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同时开始尝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他早期孵化的固高科技,如今仍是运动控制领域标杆企业。
而真正让李泽湘“创业教父”名声大噪的,是他与学生汪滔共同创办的大疆创新。
早年,李泽湘看中“无人机狂热者”汪滔动手能力强,指导他参加机器人大赛拿奖,还破格招录为学生。2006年,汪滔在李泽湘鼓励下创办大疆,当时的大疆技术尚未成熟,团队资金紧缺,市场前景不明朗,但李泽湘看准了无人飞行技术潜力,从战略方向、资源对接到资金支持全程护航,甚至搭建人才网络。在他的扶持下,大疆从深圳小办公室起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份额超70%的无人机霸主。李泽湘由此获得“大疆教父”称号,成为硬科技创业圈的金字招牌。
随着大疆的成功,李泽湘逐渐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创业孵化体系。2014年,他在东莞创建了XbotPark机器人基地,实现了“基地+基金+学院”三位一体的孵化模式。他旗下的创业计划已支持区内及全球约50家公司,李泽湘身兼教育者、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这种独特的孵化模式取得了惊人成效,他深度参与孵化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至少已有65家。
李泽湘从未止步于单一项目的成功。2017年,在自动驾驶技术萌芽之际,他敏锐捕捉到商用车智能化缺口,聚焦工业级自动驾驶场景,创立希迪智驾。不同于追逐热门的乘用车赛道,他选择矿区、物流园等封闭场景作为突破口,路线固定、环境可控,能够更快验证技术并实现商业化落地。
如今,李泽湘通过多个渠道间接持有希迪智驾43.63%股权是绝对核心掌舵者。从香港科技大学讲台,到大疆董事会,再到希迪智驾创业一线,60岁出头的李泽湘,始终保持对硬科技的执着。同样,其核心团队也都实力非凡,69岁联合创始人马潍,拥有英国萨里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德州仪器。38岁胡斯博,青年才俊学成归国,并迅速成为希迪智驾的一员“大将”,现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李泽湘用行动证明,硬科技创业不是追风口,而是对技术本质的理解,对产业化路径的精准判断。
二
希迪智驾的创业逻辑,延续了李泽湘的务实风格。
八年的发展中,希迪智驾不断以实际落地能力证明自身价值,从中国首个完全无人驾驶纯电矿卡车队,到全球最大规模混合编组作业案例,李泽湘用实打实的数据,验证了自动驾驶在工业场景的效率和安全优势。
相比热门的乘用车自动驾驶,他选择了矿区、物流园等封闭场景作为突破口。矿区作业环境极端,粉尘大、路况复杂,大型矿卡载重百吨,人工驾驶效率低且安全风险高。更关键的是,矿区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年轻人不愿从事高强度、高风险驾驶工作。希迪智驾的自动驾驶矿卡,恰好击中了这个刚需痛点,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车辆能在极端天气下稳定运行,全局调度算法能动态规划最优路线,降低空载率。
落地案例直接转化为业绩,2022至2024年营收从3105.6万元飙升至4.10亿元,产品销售市场份额16.8%,成为中国最大商用车自动驾驶企业,同时稳坐自动驾驶矿卡解决方案市占率第一。截至2024年底,已交付143辆自动矿卡及60套独立系统,手握446辆矿卡和230套系统指示性订单。
技术突破与市场落地之外,资本运作是希迪智驾IPO故事中不可忽视的变量。成立至今8轮融资,累计金额15.46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百度、联想控股、光大控股等顶级机构。2024年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高达90亿元,并入选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
在矿区场景站稳脚跟后,希迪智驾拓展至更多领域。V2X车路协同技术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方案已在多城市落地公交信号优先项目。智能感知业务方面,自主研发列车自主感知系统(TAPS),填补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空白。V2X和智能感知业务分别占总营收24.8%和13.1%,形成“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感知”的多元格局。
三
尽管拥有“行业龙头”“教父背书”光环,手握亮眼的增长数据,但希迪智驾IPO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
三次递表背后,是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1亿元,资金链紧绷,销售与研发成本占比居高不下,近期还有投资方设定的上市对赌期限。这意味着希迪智驾急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融资和业务扩张,否则面临回购压力。
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是持续扩大的亏损和资金链紧绷。
2022至2024年亏损分别为2.63亿、2.55亿和5.8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25年上半年情况更糟,营收4.08亿元的同时,净亏损高达4.55亿元。亏损扩大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一般及行政开支更是吞噬了近一半收入,2025上半年该项费用达2亿元,研发开支为1.51亿元,但这些研发要转化为现金流并不容易。
然而,连续的大额支出也使得现金流紧张,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仅3.06亿元,总负债超10亿元,流动负债3.82亿元。上一轮融资停留在2024年2月,近20个月融资空窗期接近“断粮预警”。
更严峻的是对赌协议,要求其必须在2026年2月5日前完成上市,否则投资方可要求回购股份。这意味着,留给希迪智驾的时间,只剩下不足四个月。
同时,其核心业务高度集中于矿区,但这个场景存在天然的局限性,矿区数量有限,且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回报周期长,市场增长空间逐渐见顶。一旦市场增速放缓或主要客户变动,公司业绩波动风险加大。
市场天花板与竞争压力同样严峻。更意外的是,赛道玩家越来越多,不仅有中科慧拓、踏歌智行等老牌竞争对手,华为近年来也布局露天矿无人化解决方案并实现规模商用,凭借强大技术和资源优势,直接挤压着希迪智驾的市场份额。
IPO对希迪智驾而言,是融资救命稻草,也是市场检验。李泽湘曾成功将大疆推向巅峰,但商用车自动驾驶赛道复杂度,远超消费级无人机。能否上市获得资金支撑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守住行业地位、在对赌期限前扭亏,这些问题决定希迪智驾能否成为李泽湘的下一个传奇。
从大疆教父到自动驾驶新贵,李泽湘的每一步都踩在硬科技浪潮上。希迪智驾IPO之路,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折射中国未盈利科技企业成长困境与突围希望。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由传奇教父引领的上市冲刺,必将成为中国硬科技创业史上的重要注脚。
如果一切顺利,希迪智驾有可能成为“自动驾驶矿卡第一股”,映射出中国智能交通从乘用车向商用车、从感知向场景、从沙盒向规模的跃升。
未来,希迪智驾会否在港股敲钟、在矿区之外伸展拳脚、让无人驾驶驶出矿坑、驶入物流、驶入城市?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