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率先清理整顿未经批准的“金控”公司!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下称“深圳金融监管局”)近日公示辖内553家未经批准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及名称中含有“金控”字样的经营主体,要求3个月内申请注销或变更名称、业务范围。
记者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此前陆续受理了三批共5家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申请,其中3家获得设立许可,分别是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金控”)、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金控”)、招商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在受访行业专家看来,未获批金控与金融集团常通过复杂架构控股多类金融机构,却缺乏统一监管,易滋生资本不实、关联交易混乱、风险交叉传染等问题,清理整治这类机构旨在阻断风险传导。短期内将加速不合规主体出清,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553家企业被点名
为严把金融准入关口,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源头管控,深圳金融监管局近日公示辖内553家未经批准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及名称中含有“金控”字样的经营主体,包括深圳前海华人金控集团、TCL金融控股(深圳)集团、恒大金融控股集团(深圳)有限公司、花旗金融控股(深圳)有限公司、阿里金融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深圳腾邦金控集团。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下称《金控办法》)等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不得在公司名称中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字样。
根据有关监管要求,深圳金融监管局要求名单中各经营主体自公示之日起3个月内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注销或变更名称、业务范围(确保名称和业务范围中不包含“金融控股”“金融集团”“金控”和其他未经许可的金融类字样),并对未到期债权债务作出明确安排。
对名单中未按期主动注销或变更名称、业务范围的经营主体,深圳金融监管局将联合各相关部门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对公示名单有异议的经营主体,可在公示之日起1个月内主动与深圳金融监管局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逾期视同无异议。
深圳金融监管局提醒社会公众提高警惕,加强甄别,注意核实涉金融经营主体的经营资质,切实维护自身利益。如发现公示中的经营主体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请及时向深圳金融监管局或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记者,未获批金控与金融集团常通过复杂架构控股多类金融机构,却缺乏统一监管,易滋生资本不实、关联交易混乱、风险交叉感染等问题,威胁区域金融稳定。部分企业未经批准擅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名称开展业务,容易误导投资者,甚至引发非法集资等风险。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记者分析指出,这类机构多通过复杂股权架构跨市场、跨业态经营,可能存在风险隔离缺失、虚假注资或循环注资、不当干预旗下金融机构经营等问题,容易引发风险传递,还有的存在牌照缺失等问题,可能导致其游离于统一监管框架外。此次整治正是通过清理存量违规主体,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同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强制建立“防火墙”
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18年就对招商局集团、上海国际集团、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苏宁集团和蚂蚁金服进行金融控股模拟监管试点。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受理了三批共5家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申请,分别是2021年6月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2021年8月北京金控,2022年1月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
根据《金控办法》,非金融企业集团的金融资产占其并表总资产85%以上的,可申请专门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由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所控股机构共同构成金融控股集团。也可按照《金控办法》规定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同等条件,由企业集团母公司直接申请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要求金融资产占集团并表总资产的比重应当持续达到或超过85%。前一种形式在业内称为“小金控”模式,后一种形式则被称为“大金控”模式。
2022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中信金控和北京金控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同年7月15日,中信金控在北京中信大厦举行成立大会,将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做强银行、证券、信托、保险、资管五大细分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非金融主体控股了证券、保险、商业银行等多家金融公司,存在不少未被监管的乱象,极易引发风险传染。整治清理未获批“金控”公司核心有两点:一是强化金融业务需要持牌经营的监管理念,要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必须要取得相应的金融牌照;二是金融业务之间要建立起严格的防火墙,杜绝会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些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王蓬博表示,对行业而言,短期将加速不合规主体出清,压缩监管套利空间;长期则通过统一监管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推动持牌机构在合规前提下发挥协同效应,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同时强化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抗风险能力。
“未获批企业面临合规整改压力,部分或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王鹏认为,通过强制名称与业务范围调整,净化市场环境。实质控制多类金融机构的企业纳入统一监管,打破“集团混业、法人分业”的盲区;强制建立法人防火墙,禁止不当关联交易,防止风险跨机构传染,阻断风险传导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