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的上海,进博会刚刚落幕,紧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推介会又吸引了整个长三角的目光。
11月12日,苏州昆山,这个常年位居中国县域经济榜首的城市,选择了在上海举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介会,现场人潮涌动,新意满满。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向广大优秀企业和创新人才发出邀约,期待他们走进昆山、深耕昆山,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样品台”走进“生活圈”,切实把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转变为百花齐放的“发展胜景”。
常年观察区域经济的正解局注意到,这已不是昆山第一次在沪上发声,但今年的规模与深度又远超以往。
为何一个县级市要主动前往国际化大都市开推介会?会议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昆山的胆识和局气。

潮涌长三角 昆山启新程

位于苏州的昆山,为何要在此刻于上海高规格举办推介会?
要理解昆山的逻辑,需要将其置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刚过去的四中全会,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一个特别部署,强调要“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而昆山的发展,恰恰就是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还是苏州地区经济总量垫底的“小六子”。
而今天的昆山,已经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的实际使用外资,创造了全国近2%的进出口总额。
这一惊人蜕变的起点,正是从昆山主动拥抱上海开始。
1984年,昆山“自费创办工业小区”,提出“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
上世纪90年代,昆山敏锐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承接台资企业转移。如今,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40%、进出口总额的50%来自台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的昆山三角塔
昆山老书记吴克铨曾总结:
“昆山发展工业所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优势,昆山在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又能补上海的不足。”
这种优势互补逻辑,至今仍是沪昆协同的基本面。
到了2013年,昆山和上海的交通互联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轨交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使昆山成为全国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县市。

苏州地铁11号线
而如今的昆山更是构建起了“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的交通格局,并成为江苏省唯一具有独立发码权的县级市,沪苏常乘公交实现“一码通行”。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更深层次的区域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经济的流动,到轨道交通带来的同城化体验,昆山与上海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
而在今天,昆山对推介会的时机和地点选择也是深思熟虑。
从发展格局看,昆山立足自身实际,以主动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旨在依托区域大平台汇聚更优资源,为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昆山力量、展现昆山作为。
从时间节点看,此次推介会借势了进博会,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与过去借助上海力量实现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
更是昆山对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的深刻把握——旨在利用“一体化”契机,拓宽“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的通道,落实好国家关于重点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期待。

昆山城市风光

推介会上,昆山还带来了诚意满满的“大礼包”——发布300多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场景,涵盖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社会治理、医疗养老等全领域。
这既是合作邀约,更是对国家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直接响应,展现了昆山以场景开放牵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决心。
其实在推介会之前,两城在今年的合作上,就已经多次突破“上限”。
今年8月,东方航空—昆山国际空港全国首创的综合性航空前置货站启用,使企业物流时效提升60%,运营成本下降30%。
同月,“昆山—杨浦复兴岛—浦东机场”航线开通,前往上海市中心仅需20分钟。
而本次推介会也标志着昆山与上海的合作已从传统的产业配套,向更深层次的协同创新转变。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昆山超过200家生产企业已成为上汽等一线主机厂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
这种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昆山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加工厂,而是技术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山高端装备制造各领域主要品牌
在科技创新方面,昆山先进计算产业园强大算力已经与上海张江实验室实现共享共用,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了跨区域的科研创新场景。
在公共服务领域,沪昆两地的医疗资源合作日益紧密。
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组建“健康共同体”,上海瑞金医院在昆山设立疑难会诊中心。
这些合作不仅是资源下沉,更是跨行政区划的医疗服务新场景探索,让优质资源在区域间高效流动。
在时尚产业,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生态,实现“1天打样、1天制作、1天上线”,是与上海国际时尚之都深度融合的快速反应应用场景。
“嘉昆太”区域合作更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亮点。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就是低空经济产业,很多城市都想搞,但都局限于自己的产业力量有限,而嘉昆太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凭借着三城的互补张力,目前已成功招引41个项目,蓄势待发。

昆山国际会展中心上空的直升机,当地的低空经济产业炙手可热
由此可见,昆山与上海的合作,正从传统的产业配套,向以新场景大规模应用为特征的协同创新转变,这与国办《实施意见》鼓励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方向高度契合,也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探索非常难得的经验。

截至目前,昆山集聚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万个项目,总投资超1200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昆山地区生产总值达3959亿元,同比增长6%,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
昆山与上海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地理毗邻和产业承接。
推介会上,昆山与上港集团、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民生服务、头部机构、头部资本、现代文旅四大类28个沪昆合作项目同步签约。
可以看到,昆山正凭借其实力,成为上海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共同践行重点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
所以这次的推介会不仅是招商活动,更是昆山在新时代的开放宣言。
这场以新场景共创和深度协同为特色的“双向奔赴”,不仅是昆山对过去四十年“山海之约”的总结,更是长三角地区响应国家号召,开启以重点区域协同发展和新场景大规模应用为特征的新一轮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起点。正如昆山市委书记陈丽艳所说:昆山将通过更大力度开放场景,进一步推动产业“同链”、创新“同圈”、开放“同频”、生活“同城”。

共融共创,沪昆一体绘新篇
回望历史,从“要发展,靠上海”,到连续2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昆山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的扩大,更体现在协同模式的升级和对国家战略的精准把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昆山,正在开启新一轮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篇!
山海协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