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证券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上市公司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市场“三公”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iFinD数据显示,11月以来,15家上市公司或公司相关方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截至11月24日,年内共有138家A股公司或公司相关方被立案调查。其中,68家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占比达到49.28%。

年内138家企业被立案
11月以来,A股已有15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这一数量较10月的7家、9月的12家有明显增加的势头,显示出监管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持续加大。

11月21日晚间,聚石化学(688669.SH)、豪尔赛(002963.SZ)两家上市公司均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豪尔赛在今年8月收到北京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经查,因涉嫌单位行贿罪,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戴宝林于2025年6月19日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公司因涉嫌单位行贿罪被监察机关立案调查。对于上述事项,公司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1月初,多份立案告知书或处罚公告密集发布。11月6日至7日,八一钢铁、洲际油气、上海洗霸、*ST长药4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告。从被立案的原因来看,八一钢铁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洲际油气涉嫌违规减持,上海洗霸涉嫌短线交易,*ST长药涉嫌财务造假。
拉长周期来看,从今年年初至11月24日,共有138家A股公司或公司相关方被立案调查。其中不乏新希望(000876.SZ)、神州数码(000034.SZ)、居然智家(000785.SZ)等知名企业。

信息披露违规占比近半
从被调查原因来看,68家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占比达到49.28%。此外,还有6家公司涉嫌短线交易,5家公司涉嫌违纪,4家公司涉嫌内幕交易,4家涉嫌财务造假,1家涉嫌减持违规,50家涉及其他原因被立案。

从数据可以看出,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情况仍然较多。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或存在误导性陈述等问题。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是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前提,是证监会监管执法的重中之重。
分析人士指出,信披质量不佳的深层次问题往往是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只有信息披露合法合规、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才能真正促进A股市场的健康成长。
证券违法打击力度持续升级
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活动,是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资本市场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不断增强广大投资者的安全感。
数据显示,无论是在行政处罚层面,还是在刑事追责层面,资本市场的案件数量都有所提升。“十四五”期间,中国证监会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58%和30%。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130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责任人员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事实上,常态化的严格监管是资本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监管部门持续向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亮剑,通过识别和打击违法少数,铲除扰乱市场生态的“”,引导资源向守法合规、治理规范的上市公司集中,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透明高效的资本市场秩序。
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