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安人寿的代理人队伍中,郭春海的名字如同一颗温润而坚韧的星辰。自2016年6月与平安结缘,近8年的时光里,他用脚步丈量着保险服务的广度,用真心深掘着行业价值的深度——为135个家庭筑牢风险防线,累计送出4.9亿元保额的保障。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他总说:“是客户的信任让我不敢懈怠,是这份事业的意义让我心怀感恩,唯有一路前行,才能不负所托。”
以诚信为锚,让更多人“有所依”
“保险不是推销一份产品,而是传递一份‘有所依’的安心。”这是郭春海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深耕行业的初心。2016年初入平安时,保险行业尚在经历“粗放式发展”向“专业化转型”的阵痛,不少人对保险仍存疑虑。但郭春海坚信,只要站在客户角度,用诚信打破偏见,就能让更多人理解“保障”二字的重量。
他至今记得第一位客户——一位刚创业的年轻人,起初对保险十分抵触,觉得“花钱买看不见的东西,不值”。郭春海没有急着推销产品,而是每周抽时间和他聊创业风险、家庭责任,用身边真实的案例告诉他:“保险不是‘花钱买不值’,而是在风险来临时,不让家庭因为钱的问题陷入绝境。”三个月后,年轻人主动找到他,为自己和家人配置了保障。“那天他说‘有了这份保单,我创业都更有底气了’,这句话我记了8年。”郭春海笑着说。
8年来,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他为单亲妈妈规划重疾险,让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多了一份“病有所医”的底气;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配置意外险,让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有了“伤有所赔”的依靠;为退休老人完善医疗险,让操劳半生的长辈能“老有所养”……郭春海用诚信铺就了“平安之路”。
以“三心”为帆,在成人达己中沉淀价值
“做保险,要有点‘傻劲儿’——用爱心待人,用耐心做事,用恒心坚守。”郭春海的“三心”法则,是他服务客户的准则,也是他“成人达己”的密码。
爱心,是换位思考的温度。去年,一位客户突发重疾,治疗费用让家庭陷入困境。郭春海得知后,第一时间带着理赔资料赶到医院,帮客户整理单据、对接保险公司,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理赔款,7天就到账。“客户家属握着我的手说‘你比亲人还及时’,那一刻我明白,爱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在别人需要时,你能站出来。”他总说,保险服务的终点不是签单,而是客户需要时,你“在场”的勇气。
耐心,是专业服务的刻度。面对客户的疑问,郭春海从不怕“麻烦”。有位客户对保险条款一知半解,他连续三天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拆解条款:“这个重疾险就像家里的‘备用钥匙’,平时不用,急用时能开门⋯⋯”直到客户笑着说“我懂了”,他才放心。“客户不是专业人士,我们的耐心,就是帮他们把复杂变简单的桥梁。”
恒心,是长期主义的厚度。8年里,他坚持每年为客户做“保单检视”:孩子长大,提醒增加教育金规划;客户升职,建议调整保额;父母老去,完善养老保障。这份“把客户当家人”的恒心,让他的客户续约率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业绩从来不是“求来的”,而是客户“信来的”。
以专业为基,让保险成为终身事业
在郭春海看来,“终身事业”四个字,意味着持续精进的专业,意味着与客户“共成长”的觉悟。
刚入行时,他是“拼命三郎”:白天跑客户,晚上啃条款,周末参加培训,把产品手册翻到卷边,把理赔案例记满笔记本。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每周学习的习惯:研究新出台的保险政策,分析不同家庭的风险模型,甚至考下了理财规划师、养老规划师等证书。“客户的需求在变,市场在变,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他笑称自己是保险行业的学生,永远在充电的路上。
专业,更体现在对行业的敬畏。有一次,一位客户想投保高保额重疾险,但郭春海了解到客户有未如实告知的健康问题,他没有为了业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坦诚说明:“如果现在隐瞒,将来理赔会出问题,这不是帮你,是害你。”最终,他帮客户调整了方案,虽然保额降低了,但保障更扎实。“专业不是‘卖得越多越好’,而是‘帮客户选得对’。”这是他的职业底线,也是他能把保险做成“终身事业”的根基。
怀感恩之心,赴下一段山海
回望12年历程,郭春海说自己最感谢的,是客户的“信任之托”。“有位客户搬家时,特意把我的联系方式抄在新家的备忘录上,说‘以后保险的事,还找你’;有位阿姨每年都给我送自己种的蔬菜,说‘你比我儿子还贴心’。这些瞬间,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他说:“保险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多少成就,而是因为我见过太多家庭因保险而安心,见过太多人因保障而勇敢。这份被需要的感觉,就是我前行的动力。”
郭春海用8年证明:保险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守护。他也将带着感恩之心,在成人达己的路上,为更多家庭点亮“平安”的灯火。
人生格言
风雨人生路,保险长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