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沈听雨)从胶片转动的机械时代,到数字技术重构影像,再到如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重塑创作流程,电影一直是科技迭代的“见证者”。
1905年,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为胶片实景拍摄;2025年,在各种硬核科技助力下,电影已经可以在LED虚拟棚拍摄。走过120年的中国电影,正经历着电影工业化探索的蜕变。
7月7日,由国家电影局、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落下帷幕。其间,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优秀影片集中展映,吸引中外观众透过银幕领略不同文化的风采。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不仅是时隔7年重返中国的上合影坛重聚,更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智造”实力。在6日晚举行的颁奖典礼上,10项“金山茶奖”逐一揭晓。中国影片《三大队》和俄罗斯影片《空战》获最佳影片奖,另一部中国电影《巴扎喜事》获最佳音乐奖。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以“电影+科技”为核心,通过电影科技成果展、电影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全面展示中国影视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最新进展。现场,记者采访了电影科技相关行业一线从业者、专家学者等,探寻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科技密码”。
在电影科技成果展上,智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周围围满等待体验的观众。智灵动力带来的智灵元镜新版本,以AI智能体技术为核心引擎,实现了一句话就能生成10秒到60秒的短视频。
现场,记者输入“地心引力历险记”后,等待10分钟左右,一个包含配乐、字幕等的简短小故事马上就被制作出来。画面中,有喷火的龙、探险的人,画面精致并符合故事设定。智灵动力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系统融合创意脚本生成、多模态分镜设计和一键成片功能,能适配短视频、广告、宣传片等多场景需求。”
“过去,我们的创作起点是影像或剧本,而现在创作起点可以是一段文本或一组提示词。”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美学负责人曹军表示,接下来,每个创作者或许都能成为导演,未来的电影可能只需要从一行文字开始。
在他看来,生成式技术的发展能释放更多表达空间。“比如,每个人输入的关键词不同,就会生成不同的画面和结果,这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空间。”他说,当前电影行业陷入“缺货”困境,缺好故事、缺优质人才,漫长的制作周期又让观众陷入“片荒”。当有更多创作者加入其中,或许就能找到“破局”之道。
“当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工具不是要抢编剧、导演的饭碗,而是让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上。”基于AIGC的内容创作平台“故事接龙”的重庆片区负责人于佳奇说,这些年,他们基于AI技术,面向热爱创作、善于想象的人们发起影像创意等活动,从投稿来的各类平面、视频等作品中看到许多新创意。他相信,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电影创作领域,将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加速迭代。
电影工业化就像精密的“电影制造流水线”,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用先进的技术提升制作效率,用科学化管理确保质量,并把创意的“原材料”变成一部部精美的成片。
“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步伐已跻身世界前列。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虚拟制片技术,都已应用于编剧、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环节,有效取代人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倍视传媒创始人、艾美奖最佳视效奖得主克里斯·布兰博说。
在电影科技成果展上亮相的豹款影视制作车,将电影后期工作前置,实现拍摄与剪辑同步。同时,集成全流程工作系统,解决临时搭建、电力不稳等片场痛点,推动影视工业化升级。豹款影视制作车总工程师曾伟告诉记者,这辆车是从张艺谋导演的《惊蛰无声》剧组直接开过来的,得益于豹款影视制作车的助力,这部片子实现了2月备案、4月开机、6月杀青,杀青时间提前了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