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心联盟拼三张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5951795】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5951795】.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专题:聚焦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财报 小米集团(HKEX: 1810)今日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收入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净利润为119亿元,同比增长134.2%。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详见:小米第二季度营收1160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 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副总裁、CFO兼天星数科CEO林世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了数位分析师的提问。 以下即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dy Meng:首先恭喜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这是非常可喜的业绩。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AIoT的。小米的AIoT板块在第二季度表现十分抢眼。能否请管理层进一步与我们分享一下,AIoT业务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分别表现如何?此外,我们也看到小米的海外新零售体系正在迅速扩张中。能否请管理层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一段时间,小米的海外新零售体系建设对AIoT业务的增长会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公司的手机业务。我们关注到,第二季度手机业务的毛利率环比有所下降。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像模组成本等等物料成本是在上升的。我想请教管理层,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在短期波动的情况下,它的长期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零部件成本上升”这一负面因素,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手机行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小米的高端化也在持续发力。这两个积极因素能否在未来帮助小米的手机业务实现毛利率的直接回升?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会对手机的长期毛利产生影响?请管理层与我们进行分享。 卢伟冰:你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小米的IoT业务和海外新零售。 IoT业务方面。目前来看,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小米都有比较好的增速。中国市场方面,得益于新零售的建设,因为前期我们的IoT业务整体还是以线上为主,线下还处在比较早的阶段。在过去的一、两年,我们在中国区域大力发展线下,如果大家能去到小米门店,你会发现我们从去年开始,小米的大家电业务整体发展是非常快的。但我认为这完全不够,我们还有下一个迭代计划。 海外市场方面,我认为主要受益于渠道扩张。以前,小米的IoT业务从海外整体来讲,我们的渠道是比较窄的。在过去两、三年,我们主要的工作还是把海外的渠道打开了。因此,总的来说,我认为小米的IoT业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目前的成长都不错。 但是,由于我们的大家电业务基本上都是在中国销售的,大家会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速会高一些,因为目前大家电的增速是高于小米生态链的增速的。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增速会高于海外市场。 海外新零售方面。今年我们不再是“快速扩张”,我们称之为“规模化闭环”。去年我们完成了区域性的探索,今年我们的任务是“规模化闭环”。今年上半年,我们大概开了200来家店,全年我估计最后会落到400到500家店之间。基本上,在每个重要国家我们都开出了一家或者多家小米直营的新零售门店;在部分市场,我们已经把合作伙伴的授权门店纳入进来了。 今年在建立这种基础之后,我相信明年我们就可以发力,明年一年可能就会开1000家以上的门店。在这一切做成了之后,它会对整个IoT业务有巨大的助力。对于IoT业务来说,如果你没有自己可控的渠道,即便是要进入到不同的品类渠道中,效率也是非常低的。因此,如果能把这两点结合到一起,我认为IoT业务在海外的成长空间还是非常大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从今年的情况来说,我们发现内存价格的上涨确实比我们原来的预期要高得多,尤其是LPDDR4X,原来我们的关注度基本上都放在了LPDDR5X上。后来我们发现LPDDR4X的增速反而是最高的,原因我就不讲了。我认为这对中低端产品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今年从三、四月份开始,还是二、三月份,我记不太清了,刚果金对锂电池材料出口的管制也造成了电池材料的整体上升。这两点造成了今年手机成本的上涨。另外,大家也能看到,今年每家手机公司基本上都推出了电量配置很高的产品。因此,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我们观察到公司今年的BOM(物料清单)成本有所上涨。 在这种上涨的背景下,在第二季度我们还要把产品结构的影响考虑在内。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在第二季度发布的新品是非常少。我们在中国市场整个上半年一共才发布了六款新品。有的品牌可能已经发了十几款甚至20款新产品。所以整体来讲,二季度是我们新品发售比较少的季度。以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大家就会看到我们的毛利率相比一季度会有一些下降, 整体来看,到今年第四季度,即我们新品集中上市的时期,我相信我们的毛利率会在第四季度有一个回拉。以上是我对今年毛利率情况的预期。 从长期来看,我还是认为,如果想要从长期去解决毛利的问题,还是要靠高端。高端立住了,中低端自然就立住了。但立住高端的前提一定是技术的投入。而在技术投入里,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就是芯片、澎湃OS和AI这三项技术。这也是我们的基本逻辑。 林世伟:我补充一点。第二季度毕竟是空调的旺季,大家可以看到在第二季度,小米空调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台,这也会从整体上带动中国区的IoT业务收入,收入增长会比较快。 高盛分析师Timothy Zhou:首先恭喜公司非常强劲的二季度业绩。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小米AIoT业务的毛利率。我们看到这部分的毛利率从同比上看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从环比来看似乎一些压力。想请管理层帮我们拆解一下,环比的压力分别来自哪些方面?特别是我们看到家电市场的竞争其实已经变得比较激烈,特别是在国补的高基数下,国内的消费大盘可能会有一些减速的风险。想请管理层为我们展望一下,今年下半年小米AIoT业务的毛利率趋势是怎样的?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公司的研发开支。我看到二季度公司整体的研发投入是有同比40%以上的增速,这也是过去几年以来最快的增速。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公司同比投入增加主要投入的方向有哪些?在第二季度我们也看到,公司推出了1000万Clips版本的辅助驾驶技术。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公司最新的投资方向和进展怎么样?另外,在车和新业务这边,对于新业务里的大模型和芯片投入,管理层是否计划在每个季度都会继续加大? 卢伟冰:关于IoT业务的毛利率,你提到二季度同比增长、环比有点下滑。我认为这主要受到中国市场“618大促”的影响。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还是受到了“618”的影响,应该没有其他太大的变量因素。家电业务方面,在国补竞争影响下,按照年初我们制定的预算目标来看,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目前来看,我们基本上还是能非常圆满地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对于整个家电板块,我们的大趋势和大目标没有发生调整。 你的第二个问题问到了研发投入,包括我们要投资哪些方向去。总体来看,应该说无论是核心技术,像芯片、AI、澎湃OS,还是我们各个产品线的技术,包括手机、家电、汽车,其实我们都在全面投入。我们投入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宽。比如大家电业务,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成长、这么好的口碑、这么好的竞争力,包括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还能交付出比较好的毛利率、净利率,我认为这一定与我们在技术上的投入密切相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我们不可能交付出这样的答卷。 至于你提到的辅助驾驶,我们做的是1000万Clips的技术。目前来看,它对我们辅助驾驶的帮助,我自己认为还是蛮大的。在我的印象里,1 Clips大约是30秒左右,它把所有传感器能够感知到的数据和行驶轨迹相结合,大幅提高了辅助驾驶的精度。所以,无论是在大模型还是芯片,我们的季度投入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预算进度去走。至于说投资是否加大,我认为肯定会比前一个季度加大,基本趋势即是如此。 林世伟:我补充几点。 首先,IoT业务的毛利率。我记得上个季度我也提到,第一季度可能没有太多的促销活动,第二季度有刚才卢总提到的“618大促”。也就是说,在过去几年我们调整IoT业务毛利率的同时,大家会发现“二十八点几”其实是历史第二高。我们也连续四个季度IoT业务毛利率保持在20%以上。所以,我认为IoT业务的毛利率大家可以很明显看到是在慢慢往上走的。 第二,研发开支方面,你问题里问到了AI和芯片。我们肯定会增加投入,当然也有一些不一样,比如芯片可能还是以人员的费用为主;AI的投入可能更多是在硬件折旧。 瑞银集团分析师Zoe Xu:从EV(电车)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二季度达到了26.4%的毛利率,非常喜人。就算是在产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公司通过产品结构的变化,也实现了环比非常快速的增速。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如果从中长期来看,公司电车业务稳态的毛利润大概会是在怎样的水平?如果从短期看的话,对于雷总下半年“扭亏为盈”的目标,管理层现在肯定是更有信心了;但是如果考虑到下半年的不确定性,从盈利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大概包括哪些方面? 卢伟冰:毛利率方面,确实本季度毛利率相比一季度实现了持续增长。 我认为毛利率有这种不错表现,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平均单价,我们这个季度的平均单价应该是在25.3万、25.4万左右,如果合同含税,那大概是在28.6万、28.7万左右。要知道,28点几万的售价基本上就是原来BBA(奔驰、宝马、奥迪)的水平。所以我认为它完全受益于小米汽车高端切入战略的成功。这是第一点。 第二,无论是小米SU7还是小米YU7,它都受益于我们Modena平台的标准化,无论是小米SU7、SU7 Ultra还是小米YU7,其实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平台,同一个平台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模块化、标准化特别好,这又为我们带来了供应链的集中化优势。因此,虽然我们整体的规模波动量不大,但是我们这一个品类、这一个平台的规模非常大,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的规模经济做得还是比较好。正是因为这两点促使我们实现了非常不错的毛利率。 至于毛利率,从长期来看,我很难说它一定能维持这么好,这很难讲,它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订单量。如果有比较好的订单量,我们就不需要变相做很多的促销行为。这样才能保持比较好的毛利率情况。 关于下半年的盈利。我们有一个目标:我们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单季度或者单月的盈利,这的确是我们下半年的目标。目前我们很难讲说这个目标会在三季度还是四季度,或者是哪个月实现,但这个大目标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这只是某个季度或者某个月。累计来看,小米从2022年到2025年的上半年,在新业务上我们大约投入了300多亿,大家可以简单认为,到目前为止业务报表都是亏损的。所以,要实现累积盈利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对新业务来说,我们现在还处在“大投入期”。 瑞银集团分析师Zoe Xu: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公司的互联网业务。本季度我们是看到海外市场的增速其实是比国内的收入增速快。除了出货方面的增量以外,我想请教一下管理层,在ARPU(每用户平均单价)的构成或者说在海外互联网业务的模式上面,管理层有没有做一些新的尝试? 卢伟冰:你提到的这个数据我没有看得那么细,我没有花时间去很细致地研究。但是目前来看,我之前提到我们一直都有本地化经营,而有本地化经营就意味着我们在本地会有非常多的能力。基于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实现相比过去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就我个人理解,这可能是我们精细化运营带来的红利,过去我们的运营相对来说比较粗放。这是第一点。 第二,如果大家观察我们的高端化进展,其实上半年我们在海外市场的进展也非常不错。在海外市场,600美金以上的产品同比增长大约是在百分之五十几到60%左右。我相信产品结构的改善对ARPU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林世伟:你可能也看到,我们海外市场的ARPU每个季度已经达到了4块钱左右,大家可以从报表上算出来。刚才卢总也说了,我们更多的本地化经营也吸引了更多跟随我们的用户群体。第一,我们会做更多的本地化经营;第二,会有更多的国际品牌或者App愿意跟我们合作。之前我们也提到,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内的App随着我们一起出海,我们的运营能力也能让我们进入更多的当地App,或者吸引国际App与我们合作。 中金分析师Hanjing Wen:首先恭喜公司二季度取得非常亮眼的业绩。我的问题聚焦在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管理层,我们看到公司在AI方面这几年持续的投入,包括小米有自己的模型、自己的AI眼镜,以及在小米YU7的座舱、AI功能等方面都有升级。我想请教管理层,您如何看待小米未来在端侧AI方面的发展轨迹?对于软硬件,管理层有哪些想法? 我的第二个问题相对来说更长远。我们看到,在今年二季度的时候,小米的连接设备数达到了接近10亿台。这样的数据其实还是非常惊人的。因此,我想请管理层,能否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未来在“人车家全生态”的背景下,在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之上,管理层长期的愿景,或者说管理层的长期规划是什么样的? 卢伟冰:对于AI,其实我们也谈过很多次了。目前,我们在AI方面的工作可以分三层。第一层是AI大模型,我们一直在坚定地投入;最上面是我们的应用层,而在应用层和大模型之间,我们还有一个转化层。我们的团队基本上做得是这样的布局和分布。 基于这样的布局和分布,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AI技术的应用设备还是非常多的,像手机的澎湃OS、汽车座舱以及我们本次发布的AI眼镜等等,AI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至于你问题里提到的端侧AI,我今天有几个观点。第一,我认为端侧AI未来的发展一定很光明,但从今天来看,端侧AI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目前在使用的时候,我们没有特别倾向一定是端侧的或者一定是云端的,而是通过用户体验的角度,哪一个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我们会优先去选择哪个。但是,随着模型效率的提高以及端侧AI算力的提升,我相信端侧AI一定会是大趋势。等端侧AI起来之后,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实现AI化。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 至于你问题里提到的,小米有接近10亿的IoT设备数,这其中是不含手机和平板的。至于说我们的长期愿景是什么,我们的长期愿景就是“人车家全生态”要形成业务闭环、形成网络效率,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今天我们只能说我们把“人车家”连接了,但用户与我们之间的黏性还是不够;因为黏性不够,我们的网络效应还有差距,我们和用户所创造的价值还有差距。但如果能从现在的弱黏性变成强黏性,我们能真正从一家“范围经济公司”升级为“网络经济公司”,这将是小米未来最大的一次商业模式升级。我相信在升级之后,小米的内在价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林世伟:我补充一点。其实也不仅仅是AI手机,最近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小米YU7、智能眼镜,它们都有很多的AI功能。目前AI技术已经上车了,比如车外语音、拍照翻译等等,AI技术已经加入到小米很多的产品里,包括汽车、眼镜等等。所以,我们在AI应用方面发挥的场景还是比较多的,未来我们的AI技术也会增加到更多产品之中。 花旗银行分析师Tina Wang: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关公司的手机业务。我看到上半年有些厂商一开始还会比较积极,但后来发现其实整体的行业还是比较平稳。所以,在接下来的下半年,不知道管理层如何看待全球手机市场的增长幅度?是否还是会偏向平稳?对于中国市场,大家都在讨论会不会有补贴的更新,或者有其他的鼓励政策刺激消费。不知道管理层怎么看待国内的手机市场?全年手机出货目标,即“1.75亿到1.8亿”的计划是否还可以达标? 我的第二个问题想请教管理层有关小米的电动车业务。刚才管理层提到了毛利率,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等到公司的电车业务达到了合适的规模,到那时候电车业务的毛利率应该会呈现怎样的态势?管理层认为什么水平是比较合理的?国家目前也在推进“反竞价”等等政策,可能整个行业都会趋向更健康的环境。再加上未来公司要出海,即2027年要出海到欧洲,目前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准备如何?这会不会对公司电车业务未来的利润等等带来波动?因为公司可能要在海外建厂等等,所以我想请教管理层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希望公司可以继续创造业绩的新高。 卢伟冰:你的第一个问题有关我们的手机业务。 对于手机业务,大家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对手机的整体大盘还比较乐观,我相信每个品牌的目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积极的。但过了半年后,大家发现好像整个大盘并没有发生如预期一样的增长。当大家的进货量变多了之后,自然就会产生价格战。这是基本规律。我相信到今年年终的时候,大家的库存基本上都差不多。我认为今年下半年整个市场会变得更加理性。 目前来看,我认为今年全年全球手机大盘几乎会呈现“不增长”,或者是“非常规增长”状态,可能会有百分之零点几的增长情况,我认为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我对整个手机大盘的看法。 因此,基于这样大盘的情况,今年我们也对小米手机的目标做了一些修正,我们最后把目标定到1.75亿左右。在这样的目标之上,相比去年,我们应该也要增长百分之5到6个点左右,这种增速是远高于大盘增速的。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对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对ASP(平均销售价格)提升的看重度会高于对规模的增长关注。这也是我们对手机业务的基本策略。 汽车业务方面。对于你提到的毛利率、内卷以及出海等问题。首先,我们特别赞同、支持反内卷。小米承诺,对于汽车业务,我们不会参与价格战、也不会参与内卷,我们会做好自己的事,尤其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订单的交付。未来,我们会做好新车型的开发。这些是小米最需要关注的。 我相信,在把这些做好之后,毛利率会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否则,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竞争力,最后你只能去拼价格、拼促销,你的毛利率永远起不来。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我们要做好平台化、做好标准化、做好爆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规模经济;而有了规模经济,我们的零部件采购成本才会更有优势。小米一直以来都非常坚定地执行“爆品模式”。 出海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小米今天在中国市场探索出来的这样一套商业模式和打法一定能够适应海外市场。我们也希望小米到了欧洲市场之后,能够把我们在中国实践出来的模式和打法带到欧洲去。因此,我们定下了“2027年到欧洲出海”的目标,目前我们还在调研和筹备过程中,还没有到具体的产品定价环节,因此,今天我们很难对未来的毛利率做测算。但是,选择进入欧洲市场就意味着我们又选择了一条“从难到易”的路。我们一直在讲,在过去几年,无论是做芯片还是做汽车,我们都走了一条“先难后易”的路。选择进入欧洲市场,我们也是选择从全球最难的市场开始做进入。我们会全力以赴,把这一仗打好。 中信分析师Yingbo Xu:我的第一个问题聚焦财务层面。我们看到二季度公司汽车业务的收入环比有增长,毛利率有明显的跳升。由此,我们测算公司汽车业务的毛利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公司的汽车业务在净利层面是相对稳定的,由此我们推算应该是有一些成本端的增长。能否请管理层帮忙拆解一下汽车业务的成本端增长都有哪些?另外,后面几个季度汽车业务的成本端构成是否还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品牌力。刚才管理层也提到了汽车业务的成功。我们看到,伴随着汽车业务在国内的成功,小米的品牌力其实是很强的,可以说在中国境内,小米逐渐形成了比较强的品牌力。我的问题是,当小米选择出海的时候,管理层如何考虑小米品牌在海外的品牌力塑造和投入? 卢伟冰:我没记错的话,关于毛利率的问题今天已经有三、四个了。我们有太多的增量信息。对于毛利率,刚才我也提到,首先,我们的平均单价非常不错,不含税25万多,含税28万多。我们车的定位不再是中端车,而是高端车了。第二,我们现在发布的三款车,即小米SU7、SU7 Ultra以及小米YU7共享了Modena平台,这让我们能在同一个平台上拥有非常好的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因此,在成本方面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此外,我们的生产效率非常高。这些都支撑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一个比较不错的毛利率表现。展望未来,我没有看到的成本端有哪些大的变量。 关于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力。首先,小米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能够达到95%以上,部分国家像西班牙等等,知名度能达到98%、99%。小米作为一个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小米汽车的知名度现在肯定是不高的。因此,我们要在2027年之前思考如何解决小米汽车品牌的知名度以及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兴趣度。 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用户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车运到了欧洲并且上牌。像上次我在英国遇到了一位“米粉”,他自己把一辆左舵的车运到了英国,在一个右舵的市场里上了牌,并且经过了当地的检测。他前两天还发信息和我说,他在欧洲开了一大圈,开车去了好多国家,一路都有很多人拍;上次我在德国开小米SU7 Ultra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拍,还有很多人能够认出我们的车、叫得出来是小米汽车。这就说明,其实小米汽车如今的知名度可能比我们自己想的还要大很多。因此,坦率来说,我对用户对小米品牌的理解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我们在中国市场也曾走过“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这样的。所以我确实不是特别担心。 华泰证券分析师Leping Huang: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最近我们看到国内机器人创业企业的宣发非常热。小米作为一个智能硬件公司,对此卢总有哪些看法?您是否看到机器人品类的商业机会? 我的第二个问题有关公司的大家电业务。我们看到小米的大家电业务增长得非常快,本季度还实现了66%的增长,特别是空调业务,我看到有540万台的出货量,已经和友商在可比的规模了。我还看到有报道说,在线上渠道小米已经做到第一了。我的问题是,如果公司的大家电业务,特别是空调业务,如果想要再上一个台阶的话,管理层认为现在或者未来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卢伟冰:机器人方面,创业公司我就不谈了,我谈一下小米本身。 从小米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好机器人的机会。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对机器人的投资应该也投了四、五年。我们不仅看好这个机会,我们也看好在工厂里人形机器人的方向。这是我们对这个方向的基本判断。 因此,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能不能在小米自有的工厂里面先进行业务闭环,完成之后再去考虑效率的提高。但从目前来看,的确难度非常高,我们还没有看到非常明确的、商业上的闭环时间点,这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以上是我对机器人业务的看法。 第二个关于家电业务的问题。首先我先修正一下,你问题里说小米现在是线上第一,我们应该没有第一,我们离第一应该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大家可以看到,小米的空调确实发展比较快,“冰洗”(冰箱、洗衣机)提升的速度也蛮快。但表现最突出的还是空调品类。因为我们发现,在“空冰洗”里,空调这个品类,无论是从规模性还是价值的角度来看都是大于冰箱、洗衣机之和的,所以我们在空调方面的投入比“冰洗”提前了两年。也正因如此,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小米在空调品类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今年行业的“价格战”比较激烈,但是如果只看小米的话,大家会发现第一,我们的平均单价又涨了差不多200元左右,可能数据不是特别精确,应该是涨了200元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空调的毛利率同比去年也是增长的。也就是说,今年我们的规模相比去年增长了60%、平均单价相比去年还涨了差不多200元、毛利率相对去年还是增长的。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是取得了如此亮眼的成绩。因此,我认为整体行业的价格战对我们可能略有影响,但这阻挡不了小米大家电业务持续向前前进的步伐。 我一直都在和我们的团队说,不要在意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排名,这种排名在短期之内、在公司内部鼓舞士气还是不错的;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要看重格局的变化、看重产业格局、看重我们的产品是不是有竞争力、看重我们的核心技术难题是不是攻克了、看重产品在卖给用户之后用户对我们的APS(用户平均支付金额)是不是高,这些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些指标表现良好,那么业务一定是向前走的。 对于整个大家电业务的市场空间,我认为小米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自己认为应该达到的天花板。所以,我们的成长空间,至少在我看来在中国市场还有几倍。不说海外市场,光是在中国市场我认为我们就还有几倍的成长空间。至于海外市场,我们今年才刚刚开始探索。 总而言之,对于小米的大家电业务,我认为我们还有非常多倍的成长空间。对此我们非常有信心。至少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我们今年在东南亚市场的几次开售表现都是非常不错的。 东方证券分析师Jian Kuai: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关公司的AI人才战略。因为我们也看到,近期海外的AI人才抢夺非常激烈。从小米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研发投入也是在持续地增加;之前也有各种各样有关公司AI人才布局的传闻。能否请管理层从公司的人才战略角度与我们分享一下,小米正在哪些方面布局?或者说公司倾向什么样的人才?我很想从这个角度听一听管理层的想法。 卢伟冰:AI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AI战略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很难简单地用一句话把事情讲得很清楚。但是,如果大家观察我们最近交付的一系列成果,并且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交付出来,大家就应该能够推理得出来,我们背后还是有不少的高手。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 另外,我们AI工作推进的时间其实也没有那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还会有很多不断的、更多的、优秀成果出现。今年300亿左右的研发费用,其中大约25%,也就是四分之一都会用在AI技术的研发上,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AI算力的投入。这个问题我今天在这里就分享这么多。(完)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