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都区坚持“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紧盯影视行业企业服务需求,梳理影视企业开办、影视许可办理、剧片审查、拍摄制作服务等12个环节,整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设立审批、国产电视剧片审查、线下影院播映协调等37个单事项,注册登记、立项备案、拍摄制作3个“一件事”,以及人才、融资贷款、惠企政策等15类增值服务,打造“影视拍摄服务‘一类事’”,审批时限压缩30%,有效降低影视拍摄制作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吸引聚集影视企业500余家,参与拍摄制作、出品投资影视剧100余部,今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1.8%。
一、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影视项目落地便捷高效
一是部门协同简化登记准入程序。强化跨部门业务数据共享复用,整合行政审批、税务、人社等部门力量,推动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共性材料系统调用,公司章程、企业银行账户等个性信息同步采集,企业登记等申请表单自动生成,实现办理流程压缩40%、申请材料精简30%。其中,社保、税务登记从3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企业新设登记实现2小时办结、证照立等可取,最快30分钟取证。
二是窗口前置强化跨级审批联动。围绕解决影视备案系统开户、影视项目立项备案等跨层级事项办理“反复跑动”难题,争取省广电局支持,签订《四川省广播电视局驻成都影视城政务服务窗口共建协议》,开设园区影视行业政务服务窗口,承接广播电视制作经营单位设立审批、国产电视剧片审查等7类省级许可事项的咨询代办服务,专窗人员引导企业线上提交申请、线下材料初核转寄省广电局审核,办理结果“一窗反馈”。今年以来,累计服务联瑞影业、壹同影视等40家公司。
三是帮办代办提升备案审查质效。立足影视剧本(作品)备案审查周期长、专业性强等特点,组建影视城服务帮代办团队,采取赴省政务中心专窗跟班学习、业务专题培训、邀请省广电局现场指导等形式,帮助专员熟练掌握影视行业法律法规、审查合规要点等内容,提升开展国产电视剧、网络剧等影视剧本(作品)的前期辅导、初核服务能力,实现立项备案和成片审查周期压缩近1/3。今年以来,协助日月星辰等22家企业,完成《小满未满》等31部影视剧立项备案。
二、强化资源配置,推动影视拍摄制作服务增值增效
一是全方位构筑增值服务矩阵。探索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道、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围绕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2个特色增值服务领域,以及人才、知识产权等7个一般增值服务领域,采取“部门+专业机构”“国有公司+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等联动模式,构建形成“1个驿站+1个平台+1个专业团队+N个资源库”增值服务体系。建成影视城企业服务驿站,推动22项增值服务全量入驻;由区属国有公司建成“拍在成都”服务平台,实现服化道、摄录演等资源一站式集成;通过区内遴选、市场化选聘等方式,组建十余人专业服务团队;推行1个增值服务板块1个部门牵头,汇聚形成影视拍摄、剧本版权交易、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资源库,助力影视全产业市场资源有效衔接,初步实现“企业找资源”向“服务送上门”转变。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剧组)提供拍摄场地协调、群演招募等增值服务170余次。
二是场景式提供特色服务套餐。着眼破解影视拍摄场景需求多元、拍摄资源供给分散、剧组对接多头跑动等问题,依托“拍在成都”服务平台,梳理、核查和遴选全省开展服务资源,集成储备影棚片场、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服装道具、拍摄器材、群演艺人、后期制作等500余个市场服务资源,初步梳理形成“1+N”个性化套餐,即:1个涵盖拍摄全流程的全量服务套餐,“片场+服化道+器材”“影棚+酒店+车辆+群演”等N个模块化套餐。企业(剧组)可通过“拍在成都”、企业服务驿站等渠道自主“点餐”预约,运营公司按需精准快速对接相关服务资源“配餐”,实现“一键匹配、快速响应”,极大缩短影视项目拍摄制作周期。截至目前,累计为120个影视剧组来川来蓉拍摄协调资源、提供定制服务。比如,科幻剧《群星》从接洽到拍摄场地协调、进场置景、群演招募等,再到开机拍摄仅用2周时间。
三是多元化配套要素服务资源。围绕产权交易、人才供给、信贷融资、技术支持等服务需求,与成都文交所共建“西部国际影视产权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影视版权保护服务,已协助开展确权登记申报及影视项目投融资路演相关服务100余次;常态化开展“灵河创作人孵化季”“小苔藓训练营”等活动,链接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资源,每年培养输送剧本创作、编导演艺等专业人才7000余名;设立1900万元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常态化举办产融对接活动,支持成都影视公司参与投资并联合出品电影《长安的荔枝》;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鼎盛佳和等机构,开展超高清渲染、虚拟制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已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等30部影视作品提供技术支撑。
三、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影视拍摄服务“一类事”常态长效
一是建立健全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服务事项在精不在全”,从办件量、企业需求等维度,定期对服务事项进行评估研判、动态调整,确保符合影视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今年以来,影视城基础服务事项清单从87项精简为更高频的15项;增值服务从53项调整为更精准的22项。
二是探索建立特色增值服务评价机制。聚焦酒店、片场、道具等特色增值服务重点领域,结合“拍在成都”平台优化升级,借鉴淘宝、小红书等电商及社交平台的成熟模式,从供给能力、服务频次、用户评价、信用记录等多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正对500家储备资源提供商开展精准画像,明确从业资质、行业规范等准入标准,将违约行为、丧失履约能力、逃避交易纠纷等纳入负面清单,建立退出机制,着力推动影视拍摄服务供应商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
三是建立“一类事”诉求高效解决机制。以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为抓手,依托12345热线、线下专窗、服务专员等多元渠道,收集拍摄场地、外景协拍、融资贷款、版权保护等诉求问题,推行“简易事项”当场即办、“一般事项”3个工作日内解决、“复杂事项”5个工作日内予以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重大问题10个工作日“一事一议”,同步推进“一类事”线上“全流程体检”和线下“沉浸式体验”,通过“一陪二问三改”,形成“及时发现—高效处置—举一反三”闭环,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和获得感,确保影视拍摄服务“一类事”运行更高效顺畅。目前,已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60余个。比如,针对影视文创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共性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贷款政策,协助天府宽窄、春光好2家文创企业在1个月内成功申请“文创通”贷款2000万元。
成都市郫都区坚持“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紧盯影视行业企业服务需求,梳理影视企业开办、影视许可办理、剧片审查、拍摄制作服务等12个环节,整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设立审批、国产电视剧片审查、线下影院播映协调等37个单事项,注册登记、立项备案、拍摄制作3个“一件事”,以及人才、融资贷款、惠企政策等15类增值服务,打造“影视拍摄服务‘一类事’”,审批时限压缩30%,有效降低影视拍摄制作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吸引聚集影视企业500余家,参与拍摄制作、出品投资影视剧100余部,今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1.8%。
一、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影视项目落地便捷高效
一是部门协同简化登记准入程序。强化跨部门业务数据共享复用,整合行政审批、税务、人社等部门力量,推动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共性材料系统调用,公司章程、企业银行账户等个性信息同步采集,企业登记等申请表单自动生成,实现办理流程压缩40%、申请材料精简30%。其中,社保、税务登记从3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企业新设登记实现2小时办结、证照立等可取,最快30分钟取证。
二是窗口前置强化跨级审批联动。围绕解决影视备案系统开户、影视项目立项备案等跨层级事项办理“反复跑动”难题,争取省广电局支持,签订《四川省广播电视局驻成都影视城政务服务窗口共建协议》,开设园区影视行业政务服务窗口,承接广播电视制作经营单位设立审批、国产电视剧片审查等7类省级许可事项的咨询代办服务,专窗人员引导企业线上提交申请、线下材料初核转寄省广电局审核,办理结果“一窗反馈”。今年以来,累计服务联瑞影业、壹同影视等40家公司。
三是帮办代办提升备案审查质效。立足影视剧本(作品)备案审查周期长、专业性强等特点,组建影视城服务帮代办团队,采取赴省政务中心专窗跟班学习、业务专题培训、邀请省广电局现场指导等形式,帮助专员熟练掌握影视行业法律法规、审查合规要点等内容,提升开展国产电视剧、网络剧等影视剧本(作品)的前期辅导、初核服务能力,实现立项备案和成片审查周期压缩近1/3。今年以来,协助日月星辰等22家企业,完成《小满未满》等31部影视剧立项备案。
二、强化资源配置,推动影视拍摄制作服务增值增效
一是全方位构筑增值服务矩阵。探索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道、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围绕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2个特色增值服务领域,以及人才、知识产权等7个一般增值服务领域,采取“部门+专业机构”“国有公司+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等联动模式,构建形成“1个驿站+1个平台+1个专业团队+N个资源库”增值服务体系。建成影视城企业服务驿站,推动22项增值服务全量入驻;由区属国有公司建成“拍在成都”服务平台,实现服化道、摄录演等资源一站式集成;通过区内遴选、市场化选聘等方式,组建十余人专业服务团队;推行1个增值服务板块1个部门牵头,汇聚形成影视拍摄、剧本版权交易、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资源库,助力影视全产业市场资源有效衔接,初步实现“企业找资源”向“服务送上门”转变。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剧组)提供拍摄场地协调、群演招募等增值服务170余次。
二是场景式提供特色服务套餐。着眼破解影视拍摄场景需求多元、拍摄资源供给分散、剧组对接多头跑动等问题,依托“拍在成都”服务平台,梳理、核查和遴选全省开展服务资源,集成储备影棚片场、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服装道具、拍摄器材、群演艺人、后期制作等500余个市场服务资源,初步梳理形成“1+N”个性化套餐,即:1个涵盖拍摄全流程的全量服务套餐,“片场+服化道+器材”“影棚+酒店+车辆+群演”等N个模块化套餐。企业(剧组)可通过“拍在成都”、企业服务驿站等渠道自主“点餐”预约,运营公司按需精准快速对接相关服务资源“配餐”,实现“一键匹配、快速响应”,极大缩短影视项目拍摄制作周期。截至目前,累计为120个影视剧组来川来蓉拍摄协调资源、提供定制服务。比如,科幻剧《群星》从接洽到拍摄场地协调、进场置景、群演招募等,再到开机拍摄仅用2周时间。
三是多元化配套要素服务资源。围绕产权交易、人才供给、信贷融资、技术支持等服务需求,与成都文交所共建“西部国际影视产权交易中心”,为企业提供影视版权保护服务,已协助开展确权登记申报及影视项目投融资路演相关服务100余次;常态化开展“灵河创作人孵化季”“小苔藓训练营”等活动,链接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资源,每年培养输送剧本创作、编导演艺等专业人才7000余名;设立1900万元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常态化举办产融对接活动,支持成都影视公司参与投资并联合出品电影《长安的荔枝》;联合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鼎盛佳和等机构,开展超高清渲染、虚拟制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已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等30部影视作品提供技术支撑。
三、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影视拍摄服务“一类事”常态长效
一是建立健全事项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服务事项在精不在全”,从办件量、企业需求等维度,定期对服务事项进行评估研判、动态调整,确保符合影视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今年以来,影视城基础服务事项清单从87项精简为更高频的15项;增值服务从53项调整为更精准的22项。
二是探索建立特色增值服务评价机制。聚焦酒店、片场、道具等特色增值服务重点领域,结合“拍在成都”平台优化升级,借鉴淘宝、小红书等电商及社交平台的成熟模式,从供给能力、服务频次、用户评价、信用记录等多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正对500家储备资源提供商开展精准画像,明确从业资质、行业规范等准入标准,将违约行为、丧失履约能力、逃避交易纠纷等纳入负面清单,建立退出机制,着力推动影视拍摄服务供应商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
三是建立“一类事”诉求高效解决机制。以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为抓手,依托12345热线、线下专窗、服务专员等多元渠道,收集拍摄场地、外景协拍、融资贷款、版权保护等诉求问题,推行“简易事项”当场即办、“一般事项”3个工作日内解决、“复杂事项”5个工作日内予以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重大问题10个工作日“一事一议”,同步推进“一类事”线上“全流程体检”和线下“沉浸式体验”,通过“一陪二问三改”,形成“及时发现—高效处置—举一反三”闭环,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和获得感,确保影视拍摄服务“一类事”运行更高效顺畅。目前,已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60余个。比如,针对影视文创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共性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贷款政策,协助天府宽窄、春光好2家文创企业在1个月内成功申请“文创通”贷款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