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软硬件协同的AI基础设施、用机器人打造智能康复平台、多模态模型驱动终端智能应用……近日,EmTech China 2025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暨“50家聪明公司”(TR50)发布仪式在沪启幕。其中无问芯穹、傅利叶等近五分之一的上海企业入选。
本届峰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静安区人民政府指导,《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主办。不仅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多国院士和产业先锋,更在高峰对话和“聪明公司”评选中,让上海见证了新兴颠覆性技术与产业化落地成果。
以“突破边界”为导向,近五分之一上榜企业来自上海
夜色渐浓,舞台聚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榜单如约揭晓。自2018年落地中国以来,这份榜单记录了中国创新企业的步伐,也为世界科技观察者提供了一份通往未来的“新兴科技指南”。
覆盖软硬件协同的AI基础设施、用机器人打造智能康复平台、多模态模型驱动终端智能应用……本次入选名册中,近五分之一来自上海。哔哩哔哩、傅利叶、阶跃星辰、擎朗智能、无问芯穹、稀宇科技、曦智科技、赜睿信息、纵苇科技等公司,从智能算法、底层芯片到机器人与新型内容平台,展现出上海智能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这背后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技术突破,也是上海作为科技创新高地、产业集群和政策生态共同发力的结果。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定义,聪明公司应该具备两个特征:聪明地研发和使用新技术、聪明地理解市场和商业机会。它们凭借技术创新开路,结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技术的影响扩展至全球。设立“50家聪明公司”评选以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始终致力于挖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
今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以“突破边界”为导向,聚焦“中国未来”,从技术创新力、全球化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审视那些“在中国诞生、由中国引领、为中国服务”的创新力量,通过持续的技术、范式和领域突破,预见未来有能力主导掀起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浪潮的企业。
从本年度“50家聪明公司”所在领域占比来看,排名前四位的领域分别是:AI和计算、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芯片以及生命科学。
在本次的高峰对话环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ndre Geim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同台对谈。一个是基础科学突破的极致开拓者,一个是创新生态和未来人才的实践者,他们的思考在“变局中的全球合作”这一命题下相遇,也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颠覆性技术往往很简单,也很‘傻瓜’,就是要好用、管用,谁都都会。”丁奎岭坦言。颠覆性突破常常来自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这种简单背后,是机制的托举和伯乐的慧眼。他以“点击化学”早期被冷遇为例,强调了敢于支持高风险、非共识创新的制度价值。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机制,能发现、包容和培育那些还不被看好非共识的创意与人才。
而在Andre Geim看来,颠覆从来不在预测清单上,“颠覆性技术很难被预见或识别。只有当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形成质变时,社会才会意识到它的颠覆性。”Geim以AI和大语言模型为例,指出很多创新其实早有技术雏形,但只有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才被社会广泛认知。“我们很难预测哪些技术会成为颠覆性创新,科学的魅力正在于不确定性。”
两位嘉宾的思想交锋,从技术走向全球合作。Geim坦言,科学无法自我封闭,科学家需要协作,闭门造车难以取得真正突破。丁奎岭则把国际合作比作化学反应,他用“connection”和“function”这两个化学概念,生动诠释了合作的力量:“没有链接,就没有反应,也没有创新。”他提到,像国际空间站、人类基因组计划、深海“溟渊计划”等,都是跨国协作和资源整合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