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磋商仍在进行,谈判内容被封锁得密不透风,但综合种种信息也能看个大概。我方谈功力容属实强大,连特朗普都在感慨“中国不容易对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谈判最终成果还没公布,但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风吹草动。
欢迎收看我和百度联合推出的独家栏⽬《国际瞭望台》
6月10日午盘后,上证指数突然跳水,国家队出货。有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双方谈的不错,中方斩获了不小成果,所以国家队暂时不用护盘,午后放开了净卖出限制。
从市场角度讲,国家队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进场:一是稳情绪,比如政策利空;二是托估值,如重要时间窗口、指数关键位。
所以,如果国家队突然放手,有一种可能确实是“心里有底了”:谈判取得实质进展,短期没有系统性风险,不需要继续托市。
诸多侧面消息显示,这场谈判谈进行的的相当不易,从时间上看,首轮会谈从伦敦时间13时到20点,长达6个小时。今天双方仍在继续谈。
这说明了,中美这次是真谈到了问题的本质,而非只是表态寒暄走个形式。中美高层经贸对话,节奏往往是按分秒计算,这次能让双方6个小时都站不起来,说明这次谈的议题,要么是非常复杂,比如牵扯到多行业,各种利益团体。要么是非常敏感,比如制裁技术限制供应链布局等。亦或者说是两者都有。
此外,谈这么久,还没谈崩,第二天仍旧继续,这说明尽管磋商艰难,但可控。双方在坚持底线的同时,还愿意找妥协空间,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信号。
在外交场合上,有种说法叫意向达成、文本待磨。谈了这么久,不一定是卡着没动。或许是有些关键问题“谈出了轮廓”,但需要高层确认。
那么,是什么问题呢?从这次美方代表团的成员组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是牵头人贝森特,其角色更偏协调型,意味着此次磋商并非单点突破,而是涉及多个议题的组合,可能涵盖关税、技术、供应链乃至金融准入等多个层面。
而贸易代表格里尔负责的是“关税本身”,他的在场说明关税仍是这场会晤的核心谈资之一,但可能不是这次的最大变量。
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加入。他不仅负责出口管制、先进制造、芯片等敏感行业的规则制定和执法,也是美国内部“对华科技限制政策”的关键推动者之一。上一次在日内瓦的中美会谈他并未现身,而此次亲自出席,显然大有所图。
出口管制问题的升级,可能正是这轮拉锯的重头戏。 无论是中方要求“放宽限制”,还是美方希望通过“技术监管”来继续施压,都注定这一块不容易谈。但反过来说,卢特尼克的在场也说明:这是有可能被摆上谈判桌的重大难题。
在我看来,中美这轮伦敦会谈,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大概率还是各取所需、先定一块。能谈成一点,就是进展。尤其在出口管制这种硬骨头上,能上桌就说明各方都有算盘。至于能啃下多少,就看下一步,谁先落子、怎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