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沙尼亚总统卡里斯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尽管俄罗斯与爱沙尼亚是邻国,但在特别军事行动结束之后,双方仍有可能恢复关系,并探索建立一种新的信任机制。他提到:“即使欧洲国家之间曾相互冲突过,依然能够成为互相信赖的盟友。”这一表态昭示了爱沙尼亚的外交政策可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综合各方迹象来看,在波罗的海地区,之前持反俄立场最坚决的国家中,爱沙尼亚或许正感受到一种潜在的恐惧情绪,而其余两个国家的态度尚不明确,这让人不禁猜测它们的想法如何。同时,观察其他国家的反应也日显重要。
在6月9日的会议上,北约秘书长吕特与英国首相斯塔默进行对话时,再次发出警告,呼吁各成员国必须提升国防开支,否则将不得不学习俄语。他表示:“如果你们无法将军事开支提高到5%包括核心的3.5%,当然你们能保留现有的医疗和养老金系统,但学会说俄语可能是必要的。”这一言论充分暴露了欧洲国家普遍对来自俄罗斯威胁的日益紧迫感。
颇为讽刺的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我相信,只有武力是俄罗斯人能够听懂的语言,欧洲必须要强大,我们必须用强势的姿态进行谈判。”显然,欧尔班此次的表态是他长期以来对俄罗斯政策的显著转变,在当前形势下,他已经由过去的态度转向一种更加强硬的立场。
难道欧尔班在做出这样的改变时真的有什么不妥?当然不是,匈牙利这个民族虽然有其固执的一面,但同时也展现出难得的清醒,对当前的欧洲局势有着清晰的认知,显然形势已经悄然变化。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在6月11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访问了乌克兰的敖德萨,参与了乌克兰-东南欧峰会。这是自俄乌冲突以来,武契奇首次踏上乌克兰的土地,这一举动显示了连与俄罗斯有深厚历史联系的塞尔维亚也开始采取相对中立的立场。
与此同时,俄罗斯正筹备在夏季发起新一轮攻势,目标直指乌克兰的内陆。而俄罗斯高调宣告战术核武器处于待命状态,这种动向令即使是向来亲俄的匈牙利也感受到了一丝寒意。其他欧洲小国则更是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显而易见,欧洲的态度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趋于务实,不再单纯怀有对俄的幻想,甚至开始酝酿与俄罗斯“共存”的新思路。然而,唯有一个国家的立场始终未变,那就是英国。英国国防大臣西利公开表示,英国已准备好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亲自参与战争,这一坚定姿态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显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