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之间的供应链战斗或将进一步加剧。表面上,两国的对抗暂时进入了“休战”状态,但暗地里,美方的小动作却不断上演,尤其是在出口管制方面,已然成为中美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
不可忽视的是,美方采取的科技霸凌手段,尤其是在芯片领域,对中国形成了严密的封锁,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中国则通过掌控“稀土”供应链给予回击,两国的供应链战已成为一场深刻的博弈。中方完全有能力与美方抗衡,展现出在这场较量中的决心与底气。
事实上,贸易战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中方已经找到美国的“痛点”——稀土资源,并通过加大对稀土的出口管制,迅速作出了回应。但与此同时,美方在“芯片”供应链上,依然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反而通过联合盟国,逐步加大了对中国的科技封锁。
2023年4月起,中国首次采取“超级武器”,对七种对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的矿物实施出口许可制度。譬如,5月份中国对外出口的铽和镝这两种重稀土,数量降为零,而一年前这些稀土的出口量仍然相当可观。同样,镓的出口也完全停止,而该金属一年前的出口量还超过了6000公斤;另外,锗的出口量也下降了超过60%,这种金属对于芯片制造、红外设备以及光纤通信等技术至关重要。此外,稀土永磁体的出口量在同期减少了约75%。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显然已经感受到稀土出口受限带来的压力,并迫不及待地寻求与中方达成一些缓解措施。这种积极信号也不止来自美国,双方在这方面的互动逐渐增多。特朗普政府最近宣布,已经与中方达成了伦敦框架协议。尽管协议的具体细节尚未公开,但无疑这为未来的合作开辟了道路。
与此同时,媒体透露,美国政府正在筹划特朗普稍后访华,届时将带领由数十位企业CEO组成的代表团,进一步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并通过减少贸易摩擦为两国带来长期的风险化解。显然,美方在此时更希望中国在稀土出口上做出让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稳定贸易关系,并求得双赢。
不过,中国商务部的声明并未明确提及稀土出口问题,而是重申“依法批准符合条件的限制出口申请”,这一表述实际上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意味着在需要时,可以随时调整出口政策,继续维持对美国的压力。再者,中国对稀土的出口许可仅限于6个月,这种“暂时性”许可反映了中方的诚意,但也隐含了强烈的警告。
按照常理,美国在芯片供应链方面已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封锁,中方在此背景下已足够“宽容”。如果中国决定对稀土出口采取全面限制,美方将切实感受到其中的影响。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因为中国稀土磁铁的供应中断,已经不得不关闭了多家工厂,停工时间长达三周。
福特执行长吉姆·法利在一次会议中直言,稀土磁铁的短缺已导致关键零部件生产停滞,包括座椅、雨刷、车门以及音响系统,且无法从中国以外的地方获得这些高性能磁铁,这也是导致工厂关闭的根本原因。
当前,中国在稀土出口方面采取了“双线”策略:一方面严格控制钐、钆等关键稀土的出口,特别是与高科技产业紧密相关的稀土磁铁等物品;另一方面,则放宽了普通稀土的出口限制,确保民用稀土需求不受影响。与此同时,军用稀土的出口仍受到严格控制,并且中方会根据美方在芯片出口管制方面的动态,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国家并未置身事外,特别是G7国家联手推动了一项所谓的“关键矿产行动计划”,意图反制中国的稀土策略。特朗普政府更是该计划的主要推手之一,声称要加强对格陵兰岛、加拿大和乌克兰等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因为这些地区都拥有丰富的稀土、锂、钴等重要资源。然而,这样的战略未必能改变全球稀土市场的格局,因为中国目前掌控着全球80%至90%的稀土供应,并主导着其加工和提炼过程。想要完全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显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稀土资源已经成为中美贸易战乃至供应链竞争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这一战略资源的控制,中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卡住”了美国的脖子。在无人机、巡航导弹、扬声器、硬盘以及手机等高科技领域,稀土材料对美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中国决定加大稀土出口的管控,必将对美国的高科技产业造成重大影响。
在全球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双方的协议能否有效执行,成为未来事态发展的关键。美方惯有的“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事风格,令中方在应对时倍感谨慎,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将决定未来中美贸易战的走向。
总的来说,尽管美方提出了一些表面上的缓解措施,但关键仍在于美方接下来的具体行动,而不仅仅是它现在所说的话。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如何迅速处理成千上万份出口申请,更多地取决于美方能否展现出足够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