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荒与低利率环境交织的2025年,信用债ETF正以黑马姿态重塑债券市场格局。截至6月23日,全市场信用债ETF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超270%,在债券ETF细分赛道中占比达57%,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投资工具之一。
这场规模跃升的爆发点始于年初。1月26日,证监会明确支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发展,并研究将其纳入债券通用回购质押库。政策春风下,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集中上市,包括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博时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等,合计募资217.1亿元。短短半年间,这些产品规模均突破百亿,总规模暴增至1119.5亿元,其中华夏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规模从30亿元跃升至200亿元以上,成为市场扩容的核心引擎。
规模激增的背后,是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迫切需求。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信用债ETF凭借三大优势成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新宠”:其一,流动性管理优势显著,T+0交易机制使资金利用率大幅提升,部分产品日均换手率超50%;其二,成本优势突出,管理费率均值仅0.165%,较主动型信用债基低0.2个百分点;其三,持仓透明度高,每日披露申赎清单,满足商业银行资本新规穿透式监管要求。
产品创新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3月21日,中国结算允许符合条件的信用债ETF开展交易所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直接推动5月申购量激增。数据显示,8只沪深公司债ETF流通市值从4月末的391亿元飙升至6月末的649亿元,环比增长66%。目前,市场已形成覆盖基准做市债、短融、城投债等多元产品矩阵,其中短融ETF因久期短、流动性强,成为机构配置首选;城投债ETF则因区域经济差异带来收益分化,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
尽管前景向好,市场仍需警惕估值波动风险。华安证券指出,信用债ETF在市场调整时可能面临赎回负反馈,尤其是久期较长的品种。对此,监管层已着手优化做市机制,推动跨市场互联互通,未来或引入更多科创债等创新品种。
这场规模革命正深刻改变债券市场生态。一方面,信用债ETF为个人投资者打开参与高门槛信用债市场的通道;另一方面,其质押融资功能吸引券商、保险等交易型机构入场,提升底层债券流动性。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债券ETF总规模突破3600亿元,较去年底增长1860亿元,其中信用债ETF贡献近六成增量。
在“资产荒”持续的背景下,信用债ETF的崛起绝非偶然。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品体系不断完善,这一创新工具或将重塑债券市场格局,成为连接投资者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但正如市场人士所言:“规模扩张只是第一步,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提升市场定价效率,才是信用债ETF走向成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