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欧盟还在为稀土磁铁短缺焦头烂额,试图向中方施压“一个月内解决问题”时,一则来自中国商务部的公告率先打破了博弈的平衡。6月30日,中国宣布自7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长达5年。这一举措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中欧贸易关系中既相互依存又摩擦频生的复杂图景——在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高调呼吁“理解欧洲企业恐惧”的背后,贸易政策的双向调整正重塑着产业链的博弈格局。
自今年4月中国对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以来,欧洲工业界的危机感持续升温。据彭博社6月25日报道,托莱多在公开表态中直言,磁铁短缺对欧洲企业造成“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用“恐惧和顾虑”来形容欧企的处境。他特别强调,欧盟希望中方能在7月解决对欧稀土磁铁出口问题,这一时间节点的紧迫性,与欧洲汽车及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的“断档危机”直接相关。数据显示,近几个月中国对欧稀土磁铁出口量持续下滑,而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对稀土材料的依赖度极高,这种供需失衡让欧盟不得不将“稀土问题”摆上紧急议程。
托莱多的表态并非孤例。在6月16日的加拿大G7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甚至携带磁铁道具参会,试图向美西方盟友渲染中国“关键材料武器化”的威胁。这种略带戏剧性的举动,实则反映了欧盟在稀土供应链上的被动地位——尽管其近年来频频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不公平补贴”为由构筑贸易壁垒,却在核心原材料领域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更具矛盾性的是,欧盟一边试图联合美国向中国施压,另一边又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下寻求自保,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让中欧贸易关系蒙上了更多不确定性。
就在欧盟密集炒作“稀土危机”的同时,中国商务部于6月30日发布的反倾销税公告,为这场贸易博弈增添了新的注脚。根据公告,自2025年7月1日起,中国将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5年。这一决定依据《反倾销条例》第五十条作出,旨在应对相关产品对中国国内产业的实质损害,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下的合理反制。
事实上,中欧在钢铁领域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此前欧盟曾多次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而中国此次延续反倾销措施,既是对市场公平的维护,也暗含对欧盟近期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举措的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在2024年刚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却仍增长近23%,达117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这种贸易数据的反差,与欧盟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双方产业链互补性与政策博弈性的深层矛盾。
托莱多在呼吁稀土解决方案时,曾抛出一组数据:“中国经济自2017年以来增长了40%,但欧盟对华出口却下降了30%”,试图以此证明欧洲“需要公平竞争环境”。然而事实是,欧盟近年来在公共采购、投资等领域持续对中国企业设置壁垒——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就依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这种单边保护主义行为,恰恰打破了其标榜的“公平”原则。 商务部发言人此前已明确指出,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且已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合规出口申请。但欧盟在炒作“稀土荒”的同时,却不愿正视自身在产业链布局上的短板,反而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政策工具化”。这种双重标准下的博弈,让中欧经贸关系陷入“施压-反制”的恶性循环:当欧盟试图用舆论压力迫使中国放宽稀土管制时,中国以反倾销税等合规措施回应其贸易壁垒,双方在关键领域的角力,正考验着彼此的政策智慧与合作诚意。
眼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计划于7月访华,这场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对话,或将成为缓解贸易摩擦的关键节点。但正如商务部发言人强调的,中方愿从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出发,通过对话磋商处理摩擦,但也坚决反对任何单边保护主义行为。对于欧盟而言,若想真正解决稀土供应链的困境,一味施压与炒作恐非良策,正视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合理权益,以平等对话取代对抗思维,才是打破僵局的根本路径。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中欧贸易的“双向加税”绝非最优解。当欧盟的磁铁焦虑遇上中国的反倾销税,这场博弈的终极答案或许在于:只有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基础上构建互信,才能让产业链的纽带超越政策壁垒,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而7月的中欧对话能否为这场持续的贸易摩擦带来转机,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