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医药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2025年6月24日,复星医药召开股东大会并召开第十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临时会议),完成了董事会的换届选举及高管任命。
会议选举陈玉卿担任董事长,关晓晖担任联席董事长,文德镛担任副董事长。经董事长提名,聘任刘毅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同时经首席执行官提名,聘任李静、王兴利、张文杰为联席总裁。
资料显示,陈玉卿于1975年12月出生,1997年至1999年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师,后任职于延锋伟世通、迅达电梯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2010年1月加入复星医药,历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总裁助理等职,后逐步晋升为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联席总裁、联席首席执行官等职,2020年8月起任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任复星医药非执行董事,2025年4月起任执行董事、董事长。
陈玉卿在复星医药工作多年,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运营经验,曾深度参与公司的人力资源体系搭建和团队建设等工作。
1
业绩持续下滑
然而,陈玉卿接手的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复星医药,至少从业绩表现上来看是这样的。
自2022年这家公司营收达到历史峰值近440亿元以来,这项数据已经连续两年下滑了。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复星医药全年营业收入为413.99亿元,同比下降5.81%;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10.67亿元,同比下降0.80%。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过了峰值第三个年头,颓势甚至有扩大趋势。2025年第一季度,这家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的营业收入为94.20亿元,同比下降7.26%。
衡量公司主业盈利能力的扣非净利润下滑速度则要更剧烈一些。
2022年,复星医药以接近40亿元的年度净利润创下历史纪录,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断崖式的下跌。
2023年此项数据为20.11亿元,同比暴跌48.08%;2024年稍有回暖反弹至23.14亿元。但2025年第一季度依旧延续颓势,同比下滑32.56%,仅4.1亿元。
睿研制图:数据来源企业公告
自2022年以来,复星医药制药和医疗器械业务面临明显挑战,收入呈现下滑趋势。
2024年,制药业务实现收入289.24亿元,同比下降4.29%,主要受抗感染、心血管等核心产品收入下降影响,尤其是新冠相关产品收入大幅减少。
同时,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收入为43.23亿元,较2023年的43.90亿元下降0.67亿元,同比下降1.53%。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相关产品收入减少。
不仅如此,该业务的分部业绩还处于亏损状态。此项数据是指各经营分部的营业收入扣除相关成本和费用后的利润。
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实现分部业绩-1.12亿元,同比减少亏损0.14亿元;分部利润-0.52亿元,同比增加亏损0.19亿元。复星医药表示,亏损主要由于报告期内受诊断试剂带量采购的影响,医学诊断业务价格承压,销售未达预期,以及联合营投资收益同比下降。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方面,复星医药在去年实现收入76.47亿元,同比增长14.61%,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该业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康复医疗机构的扩张和专业化药房的高速增长。
不过,该业务的分部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去年全年分部利润为-3.15亿元,同比减少亏损1.25亿元。相比之下,复星健康的竞争对手数据则要好看得多。
资料显示,华润医疗在2024年全年实现综合总营收98.55亿元,股东应占利润5.66亿元,同比增长119.6%。
不仅如此,从现有资源来看,后者或许更具有竞争力。
据统计,华润医疗在医院数量和床位规模上领先复星健康。截至2024年底,其管理运营的医院数量达到146家,运营床位数合计近22000张。
而复星健康截至2024,控股医疗机构数量18家,核定床位总数 6578张,持有的互联网医院牌照数9张。
由此可见,复星健康的医院数量和床位数仅为华润医疗的三分之一左右。尽管复星健康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有一定的布局,但其当前的亏损状态和相对较小的医院规模,使其在与华润医疗的竞争中或许很难占据优势。
2
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超同业
另一方面,陈玉卿接手的复星医药可能还存在一定的 “埋雷” 隐患。
在2024年对其巨额研发投入采取了显著高于同业的资本化处理,这一财务策略引发市场对其研发效率及会计政策稳健性的审视。
该公司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高达55.5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天投入逾1500万元用于创新。其中占比最大的为临床试验及技术服务费(37%),达20.47亿元,其次为人力成本(31%),达17.13亿元。科研物料消耗、折旧摊销及其他费用分别占14%、10%和9%。
引人注目的是,在总计55.54亿元的研发投入中,有19.10亿元(占34.39%)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无形资产,显著高于费用化处理的36.44亿元。这使得该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达到34.39%。
这一比例在行业中处于高位。Wind数据显示,公司主要同业竞争者2024年平均资本化率为27.13%。具体来看:恒瑞医药为19.45%,长春高新为29.21%,华东医药为23.04%,上海医药为15.30%,华润双鹤为30.23%。该公司的资本化率较行业均值高出超过7个百分点。
高比例研发支出资本化虽然有助于降低当期费用,提升短期利润表现,但也可能隐藏较大的减值风险。
而“暴雷”情况在A股市场已有前车之鉴。
天士力子公司安美木单抗项目在2024年因临床试验结果不达预期,暂停临床试验并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62亿元。该项目研发耗时近8年,累计投入1.89亿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减少公司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9545.17万元。这很典型地展示了医药研发高风险特性带来的资产减值影响。
海正药业在2019年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其中研发项目开发支出转费用化处理4.12亿元。公司历年来研发投入资本化率高于同行水平,2018年资本化率高达51.37%。而公司资本化确认时点为进入临床试验或者进入申报期,这被认为有违医药研发规律。因为医药研发每个环节风险都很高,药品从临床I期到最终批准上市的总成功率仅为9.6%。
未来,复星医药在新任董事长的带领下能否顺利“翻盘”,《蓝筹企业评论》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