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凭借其几十年磨砺而成的完整产业链和精湛的提纯技术,稳坐稀土“世界工厂”的宝座,将看似普通的土疙瘩高效地转化为现代工业的命脉——“工业味精”。 然而,一场关乎国运的资源争夺战正悄然上演。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已深入其工业和国防体系的骨髓,正因中国对其稀土供应的掌控而寝食难安,四处寻找替代供应源,宛如热锅上的蚂蚁。 在这个关键时刻,俄罗斯总统普京高调宣布向国际市场开放其稀土资源,甚至暗示愿意为美国“开后门”,此举无疑在中美稀土博弈的僵局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俄罗斯矿产开发署署长卡扎诺夫宣称,俄罗斯拥有至少2850万吨稀土储量,足以自给自足并向全球供货,甚至暗示这还不是全部,还有大量的未勘探区域。 普京在2025年2月举行的稀土行业发展会议上更是直言:“稀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俄罗斯的储量远超乌克兰,我们将以此为基石,构建全球竞争力。” 这番言论不仅展现了俄罗斯的资源自信,更将稀土与国家安全和经济自主紧密相连。 普京此举的时机可谓巧妙,正值中美在稀土问题上博弈激烈之际,美国急需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的依赖。 他甚至主动向美国抛出“稀土合作”的橄榄枝,允许美国企业参与俄罗斯稀土的开发,并承诺恢复200万吨铝出口以稳定美国市场。 这背后是俄罗斯将稀土打造成为其经济新引擎的野心,以及利用资源杠杆提升其外交灵活性的战略考量。 同时,俄方对乌克兰稀土资源“去关联化”的表态,也暗示其不愿受制于西方的矿产协议,力图在稀土领域掌握独立的主导权。
然而,大国博弈的牌桌上,拥有资源和能否有效利用资源是两码事。俄罗斯的“稀土牌”虽然看似诱人,却也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其主要稀土矿——洛沃泽罗矿和托姆托尔矿,前者基础设施尚可,但矿石品位较低,提炼效率低下;后者储量惊人,但至今仍未开发。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在稀土精炼技术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即使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短期内也很难弥补与中国在开采和精炼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这就好比一个拥有万顷良田的富农,却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育种技术,无法将资源转化为实际的财富。 印度的例子便是最好的佐证:其稀土储量号称世界第一,但在全球市场上却影响力微弱,原因正是其技术瓶颈。
俄罗斯的“稀土牌”,更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难以迅速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稳定的替代资源。 对于急需稳定供应链的美国来说,投资俄罗斯的稀土矿风险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难以预测,稀土品质和供应稳定性也无法保证。 这是一种典型的“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困境。 与之相比,中国的供应虽然可能附带一些条件,但至少稳定、可靠、可预期。 美国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选择一个有条件但可靠的供应源,还是押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面对俄罗斯的入局,中国采取了冷静而精准的策略: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对于民用领域需求量大的稀土元素(如镝、铽),适度放宽出口限制,既满足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又展现合作姿态;而对于美国军工产业急需的特种稀土(如钐),则严格控制出口,丝毫不让步。 这种精准的策略既打击了对手,又避免了全面冲突,同时,六个月的期限设置也保留了极大的策略灵活性和主动权。 这既避免了彻底激化中美矛盾,又有效守住了核心战略资源。特朗普政府对稀土的执念,最终也未能突破中国的防线。
普京的“稀土牌”背后是俄美博弈的复杂算计。 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一方面警惕稀土供应链可能的风险外溢,另一方面继续以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势筑牢自身防线。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稀土这一“工业命脉”始终掌握在中国手中,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