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稀土困境:傲慢与依赖的博弈
欧盟近期在稀土问题上的表现,与其说是精明算计,不如说是傲慢与依赖的尴尬混合体。他们曾频繁向中国施压,一会儿造谣抹黑中国的稀土政策,一会儿又妄图在一个月内强迫中国解决其稀土供应问题。 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与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如出一辙,都企图以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放松稀土管控。
然而,中国的回应却狠狠打了欧盟的脸。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国不仅没有放松稀土管制,反而祭出了长达五年的加税反制措施,自7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此举直接堵死了这些国家钢铁企业试图以低价产品抢占中国市场的路子,也向欧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中欧贸易中,中国才是主导者。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政府也曾试图通过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放松稀土管制,甚至不惜主动发起对等关税。但面对中国强硬的反制,特朗普最终不得不转变策略,寻求与中国对话,甚至采取了近乎“妥协”和“示好”的姿态。 这充分说明,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强硬反制措施,其威力不容小觑。
与特朗普政府的务实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却显得格外“头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公然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声称中国故意制造全球稀土短缺。 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与其说是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不如说是试图通过舆论施压,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她甚至试图拉拢特朗普共同制裁中国,但特朗普显然从之前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明白单纯的制裁只会适得其反。
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6月26日的表态更是暴露了其内心的焦虑与无奈。他声称稀土问题让许多欧洲企业“恐惧和焦虑”,并要求中国在一个月内解决对欧洲的稀土出口问题。 这种近乎于“通牒”的措辞,与欧盟此前对中国的强硬姿态形成强烈反差,充分暴露出其在稀土问题上的虚张声势。
欧盟的这种傲慢姿态,与其说是实力使然,不如说是对其自身依赖性的无知。 他们一边对中国进行造谣抹黑,一边又不断向中国索要稀土资源。 这种双标行为,以及此前欧盟不锈钢钢坯低于成本价涌入中国市场等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欧盟试图通过讨好美国,将自身利益与美国捆绑,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性。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对特朗普的谄媚之举,以及特朗普本人曾公开谈及斯托尔滕贝格对其的“爸爸”式称呼,都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媚俗的国际政治现实。 然而,无论欧盟如何选择其盟友,都无法改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事实。
中国并非故意刁难欧盟,而是欧盟自身行为在先。 他们的造谣抹黑、倾销产品以及双标态度,都激起了中国的反制。 想要获得中国的稀土资源,欧盟需要拿出诚意与歉意,而不是一味地强硬和傲慢。 “中国可以不需要全世界的舞台,但全世界的舞台必须有中国一席之地”,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中国的实力,更表明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