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6月),一场跨学科实践创新成果展示,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数智共享中心举行。通过使用AI技术,同学们在油纸伞上印出二十四节气图案,在鼠标垫、纸扇、金属片上绘出《千里江山图》。“AI降低了技术门槛,帮助同学实现从初步构想到具体方案的高效转化,甚至有了‘人人都是设计师’的可能。”学校教师王秀秀告诉记者。
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育生态的重构者”,谈及AI技术赋能教育,外界多会想到顶尖名校、高端实验室,但多位委员提及,作为直接对接产业一线的职业教育,一场教育变革,也在悄然进行中。
没有实训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
“不同阶段教育目标存在差异,这决定了AI赋能教育的差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丁光宏告诉记者,初等教育是在打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生存能力;高等教育需要学生不只传承知识,更要创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相对而言,职业教育与未来职业紧密相连,这决定了其课程创新内容相对较少,实训内容较多,“没有实训的职业教育,我认为是失败的”;另一方面,相对于高等教育不限定学生未来,职业教育更多是为某个行业的“量身定制”。因此,职业教育更强调产与教紧密融合,培养周期短,整体短平快。
“评判AI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的成效,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助力培养出匹配产业发展、贴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冯梅看来,如今还有不少短板要补。
比如,AI赋能教育就存在快与慢的问题。“学校客观上与产业前沿、技术前沿存在一定差距。从学校角度看,从技术发展转化为教育内容,中间往往需要经过2-3个阶段,这种效率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但同时,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合适。冯梅提出,AI技术的高速发展存在一定的“过速”风险和道德法规风险,学校如果越过伦理性和科学性验证环节,直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存在风险隐患。
因此选择合适的AI技术,这不能仅靠中职院校一家评判。在冯梅看来,开展扎实、深入的校企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是条比较合适途径。通过与企业联动进行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引企入校等方式,让企业成为学校和前沿技术的重要桥梁,有效提升“前沿技术到课堂知识”的转化效率。与此同时,引入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理解专业知识与AI知识。
教师放下既往知识“包袱”
人工智能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