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国内媒体、权威机构、房产专家及开发商纷纷预测房价即将下跌。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房价已从去年上半年峰值的每平方米1.1万元跌至9500元,跌幅超过15%。部分省会城市,如郑州、天津、石家庄、济南、武汉、太原等,房价甚至回落至三年前甚至五年前的水平。
然而,网民们发现一个矛盾:媒体报道房价下跌,但售楼处却不见降价,甚至有些楼盘还小幅涨价。这究竟何故?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销售策略与购房者心理: 售楼处销售人员深谙“买涨不买跌”的购房者心理。他们通常报出高价,营造“房源紧俏,价格坚挺”的假象,以此吸引购房者,而非主动降价,以免影响销售业绩。
二、维权风险考量: 销售人员不愿轻易降价,也出于规避维权风险的考虑。一旦降价,可能面临已购房业主索赔差价或退房的压力,这将严重影响楼盘的销售和开发商的声誉。因此,在未摸清客户真实购买意愿前,他们往往不会轻易让利。
三、议价空间的存在: 售楼处公布的价格通常高于实际成交价。购房者通常会与销售人员进行讨价还价,最终成交价往往远低于报价。媒体和权威机构统计的数据通常是基于实际成交价,而非开发商的标价。
四、数据来源及政策影响: 网络上公布的房价数据主要涵盖新房和二手房。相对而言,二手房价格更能真实反映市场波动,因此更受关注。而新房价格受限跌令等政策影响较大,难以全面反映当地房地产市场行情。 因此,网民看到的二手房价格下跌与售楼处的新房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小幅上涨,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事实上,新房价格也在下跌,只是跌幅不及二手房显著。 这种数据差异及政策因素共同导致了公众对房价下跌感知的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