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业,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更是支撑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2025年上海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的承办区,普陀区正在创新场景中不断乘“数”而上,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引领,持续推动智能软件、机器人、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积蓄发展动能。
挖掘数字潜力,培育新兴产业项目
经过多年积淀,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目前已汇聚了近5000家企业,随着5G、大数据、元宇宙等新一轮技术革命,逐步形成以“数网芯游”,覆盖数字生活、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研发与设计、网络游戏及元宇宙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其中,数字孪生技术正在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引擎。青岛海纳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入驻普陀后,其“海纳云数字孪生开放平台”为城区打造城市数字基底。该平台将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动态模型,广泛应用于智慧园区、社区、楼宇等场景,实现全域可视化感知。此举不仅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更联动上下游超百家企业,服务辐射区内相关企业超千家,显著提升金融、元宇宙等场景应用效能,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网络安全产业同样势头强劲。继“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在普陀挂牌建设,城市安全大脑、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等重要载体也相继落地,推动区域成为产业新高地。政策层面,普陀推出“1+9+X”网络安全服务包,通过揭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安全能力建设。目前,2025年普陀区网络安全“揭榜挂帅”应用场景需求已正式发布,覆盖民生适老化改造、医疗流程优化、新能源电池设计等10大数字化场景,促进跨领域开放合作。“除此之外,普陀持续强化产业供给、打造优质载体,为企业提供最优质保障。”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点亮数字链路,深化跨区域联动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黄金走廊”,也成为了如今普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字链路”。通过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普陀正与沿沪宁城市协同发挥制造优势,深化创新转化。
比如,位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内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承担着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安全及电磁兼容性检测任务。通过认证的产品可获得“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识,标志着其安全性与可靠性获得国家权威认可。这一平台不仅为机器人产业把关质量,更成为技术成果市场化的重要枢纽。研究院已累计为南京、苏州、常州?/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