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面临中美俄联合收割,将彻底沦为二流,为何没有自知之明?
欧洲正站在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却似乎仍未完全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战略困局。过去几年,欧洲在俄乌冲突、对华政策以及应对美国压力等问题上的一系列决策,正在将其推向被中美俄三大力量“联合收割”的边缘。这种困境的核心,在于欧洲部分精英层依然沉溺于“西方中心论”的幻象,未能清醒认识到全球力量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现实。
首先看俄欧关系。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已陷入难以调和的僵局。尽管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表现出收缩姿态——比如将援乌武器账单转嫁给北约盟友,甚至提出“50天内和谈否则加征关税”这种被俄方嘲讽为“对空气征税”的象征性措施——但欧洲的立场反而更趋强硬。
法国总统马克龙不仅鼓吹向乌克兰派兵,还牵头组建30国“志愿者联盟”,计划停火后派驻5万士兵。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等人则反复强调“绝不容忍领土妥协”。这种“战争瘾”让普京彻底关闭谈判大门,直言“若西方只想切割利益,谈判毫无意义”。当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指出“欧洲已输掉冲突”时,多数欧盟国家仍在用道德优越感掩盖战略失误,导致俄欧百年对立几成定局。
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对美国的天真依赖。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将于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30%关税,彻底撕下“盟友”面具。这种赤裸裸的经济掠夺背后是精明的算计:欧盟对美顺差中很大部分来自宝马、戴姆勒等欧洲品牌在美国工厂的返销。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用关税收割欧洲,一边强压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原标准为2%),相当于每年从欧洲抽血2500亿欧元。而在军援乌克兰问题上,美国设计的“乌克兰提需求-欧洲付钱-美国生产”模式,让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商订单翻4倍,欧洲实际上是在花钱替美国清库存。这种“当代版割地赔款”,暴露了欧洲在防务上丧失自主权的悲哀。
最令人费解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政策矛盾。当欧洲被美俄双重挤压时,本应抓住与中国合作的机遇,却选择自毁桥梁。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8.1%关税,无视中方提出的设最低出口价等妥协方案。今年6月,欧盟议会高票通过议案,要求中国“解除稀土管制”,却忘了自身稀土进口100%依赖中国、连风电涡轮机和核电站设备都需中国稀土支撑的现实。
更矛盾的是,欧盟一边请求中国解决稀土短缺(汽车企业库存仅剩2-4周),一边在G7峰会上配合美国炒作“中国稀土武器化”,冯德莱恩甚至手持磁铁道具污蔑中国。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让中方不得不依法强化稀土出口管制以维护国家安全,尽管仍通过“快速通道”为巴斯夫等12家德企提供配额。
欧洲当前的政策困境,本质上是战略自主缺失的恶果。在安全上盲从美国,导致被捆绑在俄乌战场;在经济上畏惧竞争,用关税壁垒替代产业革新;在外交上摇摆不定,既想拿中国市场红利又要附和美国遏制政策。这种四面树敌的后果已显现:美国关税和军费勒索让欧洲年损失超3000亿欧元;俄罗斯能源断供加速制造业外流;中国稀土管制则卡住绿色转型咽喉。当欧盟在全球GDP占比从1980年的28%暴跌至如今的14%,当德国极右翼支持率飙升至32%、法国国民联盟呼吁“退出北约”,欧洲的内外危机已到临界点。
历史不会等待迷失者。当中美俄默契地各取所需——美国收割财富、俄罗斯消耗欧洲安全、中国巩固产业链优势——欧洲若继续沉迷于“道德裁判”的虚幻角色,终将成为大国博弈中最华丽的殉葬品。唯一的出路是重拾战略清醒:停止在乌克兰问题上火上浇油,拒绝为美国军火商买单,以平等务实态度重建对华合作。毕竟,当巴斯夫依靠中国稀土维持生产时,当德国车企在美国工厂惨遭关税打击时,欧洲精英们该明白:意识形态大棒,砸不穿地缘经济的铁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