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为什么中国人热爱电瓶车?》
在所有的交通工具里,电瓶车才是最适合乡村和城镇的代步工具。
在我看来,电瓶车,或者说叫电动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身份最尴尬的存在。
如果按类型去分,电瓶车属于「非机动车」,但相比纯人力的自行车,电瓶车往往更「野」。
它既驰骋在非机动车道上,为了超车时不时也出现在机动车道上,甚至偶尔出现在人行道上。
再加之电瓶车电梯内自燃、其分支电动平衡车带来的安全问题,无论是哪一种交通工具的使用者,都对电瓶车颇有微词。
追本溯源,这一切都和电瓶车的内在基因有关。
这期,我们来回顾一下电瓶车这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我个人对电瓶车的看法会放在结尾。
早期电瓶车能火起来,最直接的刺激因素是「限摩」。
1985 年,北京率先开启了限摩措施,包括停发牌照以及不让摩托车驶入三环以内。但大家也都知道,很多限令在落地实施的时候总会具体问题具体限制,这其中弹性空间相当大。
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限摩大潮,要到 2000 年之后。各大省会城市在那几年里陆续出台了相关措施,或是停发牌照,或是分区域限行,比如杭州和武汉都是从 2002 年开始禁摩。
也是在 2002 年底,交通部出台了「摩托车上路需要持有驾驶证」的新规定,而这毫无疑问也限制了摩托车的销售。
种种外在环境的改变,促使电瓶车市场迎来了大爆发。
而且电瓶车相比摩托车更容易上手,只要会骑自行车,基本就会电瓶车。
另一边,尽管有 1999 年出台的「国标」,但由于电瓶车市场发展过快,国标的相关规定并不符合实际,也不具备强制的法律效力。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对于电瓶车的管理基本处于「放任」「无序」状态。
早些年,你骑一辆电瓶车上路,没有人会查你戴没戴头盔,也没有人会测你有没有超速。
也正因此,多年来电瓶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为了续航和提速,很多经销商会给客户私自改装电瓶,提供解码加速服务。我记得没错的话,过去电瓶车最高是能飙到 60 码的。
站在城市管理角度,这种危险且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为肯定需要严厉整治,但在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出台前,这些乱糟糟的现象确实就这么一直存在着。
而电瓶车的价格比起万把块的摩托来,更是便宜了不少。有不到一千的超低价,也有普遍两三千的基本行情价。在十多年前大部分家庭还没有汽车的年代,电瓶车就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国内一系列如今大家所熟知的电瓶车品牌,大多就是在那一阶段陆续崛起的。
有趣的是,电瓶车市场的大爆发其实也在意料之外,因而很多电瓶车厂商都是转行而来。
他们要么是以前做摩托车生意的,要么是以前卖自行车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转卖电瓶车可以直接沿用以往摩托车或是自行车的销售团队和销售渠道,极大地缩减了创业成本。
随着电机、电池等电瓶车相关的核心技术趋于成熟和稳定,制造电动车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使得更多人也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想要分食一杯羹。
那是电瓶车市场疯狂扩张的野蛮生长期。而大多数消费者,最初买电动车只是为了图个方便,对于品牌并没有太多认知。
在电瓶车行业第一个打响品牌的是新日。
其创始人是温州富二代张崇舜。出生于 1969 年的他,16 岁就承接家业,发挥了自己的经商天赋,把家里的五金生意打理得有模有样。20 岁那一年,他去了海南,开了一个配件厂,后来这家厂成了新大洲最大的摩托车零件供应商。
1995 年,张崇舜已经挣了千万身家。原本他打算再创业专卖摩托车,但种种外在因素促使他把目光转向了新兴的电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