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基金圈的瓜比夏天的西瓜还解渴!博时基金一张工资单在网上炸了锅,固收部门一个叫陈某杨的大佬,年终奖直接干到610.3万,加上月薪13.5万,一年到手772万!更魔幻的是,拿了这么多钱,他居然拍拍屁股跳槽了!17年的老员工说走就走,还顺手带走了整个固收团队的半壁江山。这剧情比《甄嬛传》还刺激——合着基金公司不是在管钱,是在玩“高薪挖角”狼人杀啊?
咱先捋捋这事儿有多离谱。陈某杨管的是中长债基,规模才200亿,在博时这种万亿级基金公司里排不进前十。就这规模,年薪能摸到772万,那管千亿规模的不得年薪过亿?咱普通打工人算了笔账:按月薪1万算,772万得干64年,从清朝打工到现在都赚不够!更扎心的是,基民们买的债基年化收益撑死了3%,结果基金经理拿走的“管理费提成”比咱本金涨得还快。这哪是“委托理财”,分明是“基民众筹给经理发工资”啊!
有人说:“人家能赚钱凭本事拿高薪,你酸什么?” 可问题是,陈某杨拿高薪的2022年,他管的债基收益也就中规中矩,没跑赢同类平均,更没出过爆款。反倒是他离职后,博时的债券基金规模不增反降,新东家的债基规模直接翻了三倍。这说明啥?合着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平台,是“明星经理”的个人IP?那我们买基金到底是买公司还是买经理?经理跳槽了,基民的钱是不是就成了“留守儿童”?
更有意思的是“限薪令”这出戏。2023年金融业传言限薪,从5000万降到1500万,再砍到350万,招商系直接喊出“封顶300万”。结果呢?陈某杨2023年9月离职,当年年终奖610万照拿不误。这哪是限薪,分明是“先上车后补票”——赶在政策落地前先把钱揣兜里!更绝的是新东家的操作:给股权+高薪,陈某杨认缴90万就能拿到基金公司股份分红。明着是“限薪”,暗着是“股权补偿”,基金圈的算盘打得比高利贷还精!
咱再看看博时基金这几年的“迷惑行为”。2022年规模就破万亿了,三年狂发68只新基金,总数飙到394只,结果规模还在万亿原地踏步,排名从前五掉到第七,被南方基金甩开25%。这就好比开饭馆,菜越上越多,客人却越来越少,厨子还带着秘方跑路了!问题出在哪?基金公司现在都忙着“发新基金冲规模”,一只基金收1.5%的管理费,管不管得好另说,先把钱圈到手。至于老基金业绩?反正基民套牢了也不会轻易割肉,管理费照收不误。这种“躺赚模式”不改,别说发68只基金,发680只也白搭!
有人可能会问:“基金经理工资这么高?是不是整个行业都这么疯狂?” 还真差不多!前两年股市好的时候,权益基金经理年终奖千万不稀奇,某头部公司甚至传出过“千万年终奖团队欧洲十国游”的新闻。固收圈虽然低调,但旱涝保收——债基波动小,规模稳,管理费提成比股票基金还香。说白了,基金公司赚的是“规模管理费”,跟业绩好坏关系不大。基民赚不赚钱不重要,只要规模在,经理的工资就像印钞机一样停不下来。
最讽刺的是,陈某杨离职时,博时基金连个像样的挽留都没有。为啥?因为整个行业都在“挖墙脚”。你不给他开700万,有的是公司开800万;你限薪300万,人家直接用股权补偿。基金经理成了“转会市场”上的球星,身价跟着跳槽次数水涨船高。而基民呢?买基金时看的是“明星经理”招牌,结果经理跳槽后,新基金经理接盘,风格大变,业绩一落千丈。这时候你想赎回?不好意思,手续费、赎回费了解一下,基金公司早就把钱赚走了。
现在的基金圈,简直成了“老板割经理,经理割基民”的连环局!老板靠发新基金冲规模赚管理费,经理靠跳槽抬身价赚高薪,最后买单的还是拿着血汗钱进场的普通投资者。陈某杨772万年薪的背后,是无数基民看着账户盈亏单唉声叹气的夜晚;博时基金394只基金的规模泡沫里,藏着多少“发行即巅峰”的迷你基清盘风险。
说到底,这事儿暴露的不只是“高薪”问题,更是基金行业的畸形生态:规模至上、旱涝保收、利益输送、监管套利。限薪令管得住明面上的工资,管不住暗地里的股权;基金公司说得漂亮“为持有人创造价值”,背地里却把管理费当成了摇钱树。什么时候基金经理的薪酬能跟基民收益挂钩?什么时候基金公司敢承诺“业绩不达标就退还管理费”?到那时,别说600万年终奖,就算6000万,咱也心服口服!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基民们与其盯着经理的年终奖生气,不如擦亮眼睛选基金。别迷信“明星经理”,别跟风买新基金,看看基金公司有没有真的把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毕竟,咱们的钱是用来赚钱的,不是给别人当“年终奖提款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