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江都支行课题组 周向阳 刘 雯
在金融普惠化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正加速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为老年客户、残障人士、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优化客户体验的关键,更是保障其基本金融权益的必然要求。特殊群体常面临“出门难、办事难”,其需求(如养老金领取、社保卡激活、医疗支付、助残补贴等)往往关乎生存保障,传统网点模式难以满足。
目前,上门金融服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基础账户服务上门。为行动不便者提供开户、激活、密码重置等业务上门办理,或采取“双人上门+授权委托”模式,由客户签署委托书,代理人至网点代办。二是移动金融服务车巡回服务。配备专用车辆,定期深入偏远地区、养老院等特殊群体集中区域,设立临时服务点,提供存取款、转账、咨询等综合服务。三是智能终端上门办理。利用便携式智能终端(如农行智能PAD),支持工作人员上门现场办理开卡、密码重置、社保卡激活等业务,提升效率与体验感。
上门金融服务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覆盖有限,偏远及农村地区服务资源不足;风险管控方面,面临身份冒用、资金诈骗等风险;成本压力较大,人力与设备投入较高,全面推广难度大。
对于改进策略,课题组认为首先应当加强政银协作,联合民政、残联等机构建立精准服务名单;深化与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合作,构建服务网络。其次,深化科技赋能,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更智能、便捷、安全的远程核验与办理方式,降低操作风险。再次,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项培训,包括与残障人士的有效沟通技巧(如手语培训)、老年客户心理关怀等(如农行基层培训实践)。最后,优化流程与风控,完善上门服务标准化流程,强化双人核实、生物识别等技术应用,平衡便捷与安全。
高效、安全、人性化的上门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重要体现,未来将成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政银合作、科技驱动和专业提升,方能精准触达特殊需求,让金融服务的温度及时、安全地抵达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群体,真正实现“金融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