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斯特拉斯堡议会大厅内,一场投票正在进行。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欧洲议会以高达448票的差距通过了一项针对中国稀土出口政策的决议,指责中国的管控“毫无道理”,声称中国正在利用其“垄断”地位。
就在同一个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国稀土出口量达到7742吨,同比增长60%,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16年新高。
欧洲议会大厅的谴责声与国际市场的抢购热潮形成鲜明对比。
欧洲议会的决议案文措辞强硬,却难掩尴尬现实。议员们一方面指责中国对稀土的管控“毫无道理”,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增加稀土出口以满足欧洲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种矛盾心态暴露了欧盟的困境:既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又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替代方案。
中国驻欧盟代表团迅速做出回应,直言欧盟的决议是在侵犯中国的发展权,并重申稀土问题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障碍。中方指出,稀土具有军民两用的特殊性质,对其进行管理是合理合法的。
“部分欧洲议员的态度显得不够明智,”一位贸易分析人士如此评价,“他们既对中国不满,又无法割舍与中国的紧密联系。”这种矛盾反映了欧盟在战略自主与现实依赖之间的艰难平衡。
中国海关总署7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令人震惊。6月份稀土出口量达到7742吨,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32%。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单月出口纪录。
放眼整个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累计出口量达到32569吨,同比增长11.9%。这一增长趋势与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密切相关,两国通过对话消弭了部分贸易摩擦,为中国的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口量的激增也反映在中国整体贸易数据上。6月份,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5.8%,贸易顺差达到1147.7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稀土作为战略资源,成为这一波出口增长的重要推手。
国际买家为何疯狂抢购中国稀土?答案在于对供应链安全的深刻焦虑。
美国政府近年来发起的全球贸易战破坏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导致供应链不安定加剧。各国在经历了供应链不稳定后,对未来材料保障产生了担忧。
一位业内观察家指出:“为了避免未来面临稀土供应短缺的局面,各国买家纷纷抢先囤积物资,心中只有在资源掌握于自己手中才能得以安心。”这种心态在经历了近年贸易摩擦和技术限制后尤为强烈。
现代工业对稀土的依赖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风力发电机到军工产品,稀土元素已成为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全球每年生产的高性能稀土磁体约20万吨,其中90%依赖中国。
中国的稀土管理政策经历了精细化的演进过程。2024年10月1日,中国正式颁布《稀土管理条例》,首次以行政立法形式对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范。2025年2月19日,《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出台,强化行业控制力。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4月4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对7类中重稀土及相关物项实行出口管制,要求出口时提供最终用户和用途证明。这一措施导致5月份稀土出口同比下降31.1%。
然而政策很快进行了微调。6月,商务部开通“绿色通道”,王毅外长公开承诺“保障欧洲正常需求”。政策松绑后,德国车企成为首批受益者,宝马-宁德时代电池工厂的电机材料采购量激增。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控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2025年首次向4家稀土磁体制造企业发放出口许可证,面向欧洲和越南客户,明确排除美国企业。如包头天和磁材的出口许可是为满足德国大众的电动汽车磁体需求。
面对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欧美国家正加速寻求替代方案。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计划到2030年实现10%的稀土本土开采,将单一国家依赖度降至65%以下。
美国则试图通过韩国等第三国走私中国稀土,但中国近期加大打击力度,查获多起走私案件。美国90%的稀土加工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摆脱技术壁垒和产业链依赖。
中国国内稀土产业也在进行深刻变革。北方稀土和包钢股份宣布从2025年第三季度提高稀土价格,每吨价格为19109元(不含税),预计将使上半年净利润增长高达1882.54%。
政策层面,中国正推动“绿色稀土”示范园建设,鼓励企业做深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出口结构也在优化,高端永磁体出口份额增加,低端氧化物出口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