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合买房的人,可能各有各的“不适合”,但无外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物质“不适合买房”的,还不仅仅是购买力能否承受(包括首付积蓄和持续还贷能力)的问题,事实上存在一些“刚性不适合”,比如工作与生活变动较大的不稳定型,如果今天的房子已逐渐褪却了投资与金融属性,也就是房价“不大涨了”或“不快涨了”,买房自住背景之下,包括工作稳定、家庭稳定、生活半径稳定是买房的必要匹配条件。
而所谓的精神“不适合买房”,其实是心理与心态,那些“想着必须要以抄底价买到房子”的心态、那些“时刻关心房价涨跌并由此引发情绪波动”的心态,那些“渴望又要白菜价又要市中心”的心态等等,不是说绝对不能买房,而是预期和现实几乎不可能匹配和实现,结果就是要么一直么买成,要么就是(买好之后)患得患失,并由此影响自己原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情绪。
买房是刚需,是中国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居者有其屋”的观念,也是“恒产者有恒心”的人房合一思想本没有错(当然如今的00后“敢于说不”也值得尊重),但若因买房而颠覆了后半生的生活品质、喜怒哀乐和个人发展,那么在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之前还是观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