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导读
7 月 18 日,中国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宇树科技”)已在浙江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这一动作标志着这家深耕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正式启动资本化进程,成为资本市场焦点,向 “A 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发起冲击。
根据备案报告,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其直接持有公司 23.8216% 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 10.9414% 股权,合计控制公司 34.7630% 股权。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受关注的创业企业之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研究机器狗起家,专注硬件研发,早期以四足机器人为核心方向。2018年,公司推出首款消费级四足机器人“UnitreeGo1”,售价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5,凭借高性价比实现年销量突破1万台,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四足机器人量产的企业。2021年,工业级巡检机器人“UnitreeB2”切入电力、矿山、油气等领域,凭借“自主导航+多传感器融合”能力,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3倍,故障率降低60%,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2023年起,宇树科技加码人形机器人布局,2024年推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1以9.9万元起售价突破行业造价瓶颈,2025年初上线的UnitreeH1和G1两款人形机器人迅速售罄,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截至2024年,其产品已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服务于特斯拉、国家电网、亚马逊等200余家企业客户,消费级与工业级产品营收占比约为3:7,年复合增长率超80%。
在市场布局上,宇树科技构建了“直销+渠道+生态合作”的全球化销售网络:国内与京东、苏宁等合作覆盖消费市场;海外通过亚马逊及线下代理商进入欧美日韩等主力市场;同时与宝马、壳牌等企业共建“机器人+行业”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资本青睐:120亿估值背后的逻辑
启动上市辅导前,宇树科技已完成多轮融资,吸引了红杉中国、高瓴资本、淡马锡等全球顶级投资机构青睐,最新估值突破120亿元。这一高估值背后,是资本对其“技术壁垒+商业化能力+行业红利”三重逻辑的高度认可。
从技术壁垒看,宇树科技已构建起覆盖“核心部件-算法-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伺服电机、运动控制芯片、AI视觉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5%,较依赖进口的同行成本降低30%;累计申请专利超500项,其中“四足机器人动态平衡控制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算法”等20余项核心专利已实现国际布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专利数量排名中位列前三。
商业化能力的验证是估值的核心支撑。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突破15亿元,净利润达2.3亿元,其中工业级机器人毛利率超50%,成为主要利润来源。
行业红利的加持同样关键。根据IDC数据,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700亿美元,其中移动机器人(含四足、轮式)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达28%;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宇树科技所在的浙江更将机器人产业列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给予研发补贴、市场拓展等多重支持。
上市之路:不止于融资,更是产业进阶
此次宇树科技在中信证券辅导下冲击资本市场,意义远超单纯融资。从公司战略看,上市募资计划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投入10亿元用于“人形机器人全身运动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操作系统”等前沿领域研发,目标2026年推出首款商业化人形机器人;二是在杭州、重庆建设年产10万台机器人的智能制造基地,解决产能瓶颈;三是在德国、美国设立研发中心,深化与汽车、物流等行业的本地化合作,加速全球化布局。
从行业视角看,宇树科技的上市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企业从“技术驱动”向“资本+技术双轮驱动”转型的重要信号,有望加速机器人产业链成熟。长期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商业化场景有限”等痛点,而宇树科技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盈利与规模化的路径,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其上市后,有望吸引更多资本关注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伺服电机、传感器、AI算法等“卡脖子”领域的技术突破,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从“组装代工”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转型升级。
尽管前景广阔,宇树科技的资本化之路仍需面对多重挑战:技术上,人形机器人“全身协调控制”“人机交互自然性”等难题尚未完全攻克,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等国际巨头加速技术迭代,竞争压力持续升级;市场上,工业领域面临库卡、ABB等传统巨头挤压,消费级市场需应对用户付费意愿不足、应用场景待拓展等问题;此外,全球化过程中的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稳定性等,也是其需要长期应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