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看看2025年上半年的一些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降幅比1-5月扩大0.6个百分点,
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
就这数据,真的是让人看的头大,这两年各种救市的强力手段可以说是用的差不多了,结果到头来发现数据还是在下滑,很绝望有没有?
二手房市场也不乐观,53个大中城市价格环比下跌。这些数据都在告诉我们,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上海一位网友2022年花400万买的商品房,如今挂牌价只剩245万,跌幅近四成,却依然无人问津。
清晨打开手机,又看到中介发来的新消息:“姐,考虑再降10万吗?现在买家出价都狠。”
我苦笑着关掉对话框——这已经是半年内第三次主动降价了,那套位于外环的“投资房”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国多个城市上演。
当媒体还在争论“跌幅是否收窄”时,真正的危机早已不是纸面价格的涨跌,而是你的房子,是否还有人接盘。
01 流动性枯竭:比房价下跌更残酷的现实
环京的廊坊、燕郊区域,房价较2021年峰值普遍下滑超40%,一位中介朋友告诉我,他手上有套挂牌2年的房子,价格从210万一路降到115万,看房人仍寥寥无几。
更残酷的数据在中部浮现:某地级市曾经的“学区神盘”,挂牌价腰斩后,连续六个月零成交9。房子彻底成了“不动产”——真正无法变现的资产。
全国楼市的库存压力令人窒息。截至2025年初,新房待售面积达7.4亿平方米,相当于828万套90平住宅积压。
二手房市场更如洪水决堤,13个重点城市挂牌量突破10万套,北京、上海的房主们不得不接受20%的降价幅度,才能换来一次看房机会。
当住建部披露全国房屋存量达6亿栋时,所有供需理论都显得苍白——以每栋容纳5人计算,这些房子能装下38亿人,而我们只有14亿人口。
02 预言落地:李嘉诚的逻辑链正在闭环
回看李嘉诚2018年的预判,如今字字成谶:“内地房价长期居高不下,未来几年将迎来大洗牌”。
这位嗅觉敏锐的商人,在2025年3月以7.6折甩卖北京楼盘,甚至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228亿美元现金落袋为安。
他看到了两个致命转折点:
居民财富水位正在下降。2025年一季度人均收入增长6%的背后,是个人所得税同比猛跌15.9% 的真相——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在缩水。
当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40倍(即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房),透支购买力的游戏注定终结。
城镇化红利彻底见顶。65%的城镇化率,已逼近发达国家水平,能进城的早已进城。我走访河南某县城新区时,夜间亮灯率不足三成,售楼处改成了外卖仓库。
03 新房狙击战:二手房遭遇降维打击
市场正在上演残酷的“代际淘汰”。2025年Q1数据揭示分化的真相:重点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微涨0.4%,二手房却下跌0.8%。
走进杭州某新盘示范区,会所泳池泛着蓝光,外立面采用进口石材,得房率突破80%。而一路之隔的2018年次新房,瞬间显得暗淡无光。
上海某央企新盘甚至玩起“面积游戏”,通过优化设计让套内面积扩容47%,隐含单价较周边二手低31%。手持老破小的业主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买家流向光鲜的新盘。
政策更给二手房一记重击:多城市二套房利率出现倒挂——二手房贷款利率竟低于新房。
杭州2024年二手房成交量达9.3万套,历史首次超越新房的6.3万套。这绝非孤例,而是存量时代的号角。
04 最后的逃生窗口:三类人的生死抉择
手持多套房的家庭正在焦灼。全国42%的城镇家庭拥有两套以上房产,如今面临三重绞杀:房产税试点扩大(二套房或按评估价1%征收)、租金回报率跌破2%、非核心资产加速贬值。
郑州业主王女士的案例很典型:2019年以1.8万/㎡购入新区“潜力盘”,如今挂牌价仅9500元,看房人却说“太偏了,上班不方便”。
真正的刚需迎来黄金窗口。北京西城区学区房价格较高点回落27%,深圳龙华网红盘跌回三年前开盘价。政策更送上大礼包:首付1.5成、房贷利率破3%、契税减免至1%。
但选择逻辑已彻底改变:交通站点500米内的地铁盘,比“未来规划”可靠;现房优先,期房只认央企;90平三房成为流通性王者。
开发商集体转向质量突围。2025年新开工项目中,绿色建筑占比升至35%,低密住宅容积率较五年前下降0.8。当万科喊出“做行业农民”时,宣告着高周转模式彻底死亡。
站在深圳湾眺望对岸的香港,李嘉诚的长江中心依然矗立。
这位老人当年撤离内地楼市时,看透的不仅是土地增值的尽头,更是房屋本质的回归——当全国住房自有率触及88%,当95后人均可继承1.5套房产,房子终将褪去金箔,变回遮风挡雨的容器。
北京通州某次新盘价格较2021年峰值缩水46%的警示碑上,刻着一行小字:流动性,才是资产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