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黄浦江畔的一声锣响,宣告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一块崭新的“试验田”——科创板。六年后的今天,589家上市公司在这里汇聚,总市值突破7万亿元,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科创“雨林”。
六年耕耘,科创板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累计募资超1.1万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中位数达12.6%,远高于A股其他板块。科创板已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科创板六年发展史,是一部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史。作为资本市场的“试验田”,科创板在设立之初便以“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开境内资本市场“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先河。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1+6”新政又重磅落地——设立“科创成长层”,直击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盈利滞后”的痛点。截至今年7月,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六年来,科创板“硬”字当头,培育了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升级的“硬科技”企业集群。589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领域占比超八成。研发投入是科创板企业的鲜明标识,2024年,板块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是净利润的3倍多;持续的研发投入催生丰硕成果,科创板公司累计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216项。
科创板六年发展,不仅实现了企业数量的积累,更构建起“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约九成企业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9.3亿元。二级市场上,29条科创板指数构建起多层次投资标的体系,161只跟踪产品规模近26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规模超1800亿元。随着投资者回报机制不断完善,耐心资本持续壮大,科创板市场生态持续优化,市场韧性明显增强。这块“试验田”正在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高产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改革永远在路上。从集成电路到生物医药,从高端装备到新材料,科创板以“硬科技”为主线,见证了一批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舞台。随着“1+6”政策落地,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将为更多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通道。
站在六周年的新起点,科创板改革步伐并未停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幼苗”成长壮大,黄浦江畔的改革故事,未完待续。(央广财经评论员 牛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