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港,阳光下,“ESPO混合原油”几个字在码头工人的报关单上格外醒目。30万吨级油轮“星辰号”正从俄罗斯科兹米诺港卸下这批原油,过去24小时内,类似的操作已重复了37次。输油管道的轰鸣声中,报关员熟练地在电子系统中录入“原产地:俄罗斯联邦”。 这幅景象,是对特朗普8天前放下狠话的无声反驳:中国能源生命线从未因外部威胁而停滞,每日200万桶的俄油进口背后,是数千家炼厂、百万就业岗位以及14亿人的能源安全。
这场围绕能源安全的博弈,早已超越经济领域,演变成一场地缘政治的角力。它始于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向克里姆林宫发出最后通牒:若50天内俄乌冲突未按美方条件停火,将对俄油进口国征收100%关税。这道针对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原油出口近90%的买家——的禁令,旨在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资金来源,其8月1日生效的期限更增添了威胁的紧迫性。 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甚至放风称,特朗普可能在8月1日之前发出更多关税信函,火药味十足。
7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Yellen)在CNBC专访中加码施压,宣称中美下轮谈判将聚焦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问题,并威胁对俄油买家征收最高100%的二级关税,此举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剧烈震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随即回应,重申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并强调需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
然而,美国政府的强硬姿态并未吓退中国。中国已划出清晰的红线: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坚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2024年中俄贸易额高达2448亿美元,“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和北极LNG项目都依赖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以及坚持贸易谈判聚焦贸易本身,拒绝被其他问题牵制。 更重要的是,中国2024年进口俄油金额达764亿美元,占原油进口总量的三成。转向其他供应国,例如中东或美国,不仅将大幅增加运输成本,还会失去俄罗斯提供的每桶10-15美元的折扣。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的策略普遍表示质疑。路透社分析师雨果·迪克森警告,对中国征收100%关税将引发新一轮贸易战,推高美国通胀。美国智库CSIS的测算显示,全球石油市场若每日减少470万桶供应,油价将飙升至100美元/桶,美国汽油价格将重回4美元/加仑。 乔治城大学教授谢弗则认为,美国的威胁更多是象征性的;印度智库创始人斯里瓦斯塔瓦更直言不讳地将其斥为美国不可预测要求之一,印度外交部也强硬回应,确保能源需求是“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瑞银分析师斯陶诺沃指出,特朗普的策略存在核心矛盾:他不喜欢高油价,而制裁导致的油价暴涨将违背其控制通胀的政治承诺,最终反噬自身。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美国的威胁,普京选择了沉默。克里姆林宫仅表示将继续执行既定目标,未有以往强硬的反击。这反映出俄乌战争后中俄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占其预算的30%,中国成为其最大金主;为突破西方封锁,俄罗斯向中国转让S-550防空技术以换取芯片支持;俄媒甚至坦承俄罗斯已进入中国主导的轨道。普京的沉默,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深度利益捆绑下,俄罗斯已无力承受失去中国市场代价的无奈承认。
这场博弈正在深刻地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美国霸权的裂痕日益显现:耶伦呼吁欧洲跟进制裁,但德国却加速向乌克兰交付爱国者系统,欧盟内部对二级关税存在明显分歧。 多极化趋势加速:中俄伊能源三角逐步成型,特朗普7月24日突然改口称不会阻止中国购买伊朗石油,被解读为对现实的妥协。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觉醒:土耳其、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继续通过管道接收俄油,印度则反对双重标准;巴西总统卢拉更疾呼全球正经历反民主攻势,美国主导的制裁体系面临空前挑战。 观察者网的评论一针见血: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任何虚张声势的威胁,终将在现实的钢铁长城前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