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兴动互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信【9287706】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加微信【9287706】.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7月23日,科技部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下称《指引》),对自动驾驶技术划定责任边界与伦理框架。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自动驾驶技术用极快的速度从虚拟走进现实,而如今,智能驾驶就像是座椅按摩、后视镜加热等,成为新车出厂的标配。在愈发内卷的汽车产业,不难预见的是,在智驾竞赛的下半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已从芯片算力的话语权转向事故责任的明确划分。
在当下的辅助驾驶时代,一边是车企夸夸其谈智能驾驶的卓越表现,一边却是对责任归属问题模棱两可。简单地说,智驾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归属如何界定?7月23日,科技部一纸《指引》明确要求L3及L4级自动驾驶须按场景动态划分人机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指引》对不同类型驾驶自动化技术明确了相应的伦理规范要求。
先进驾驶辅助阶段是指2级及以下的驾驶自动化,其责任主体通常是人类驾驶员;
有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包括3级和4级驾驶自动化,责任主体因具体运行场景而异,用户和自动驾驶系统都可能成为责任主体;
无限制阶段的自动驾驶为5级的驾驶自动化,除非特殊情况下有用户主动介入操作,否则,无限制阶段自动驾驶的责任主体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主。
《指引》强调,在面对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或极端行车环境时,应确保驾驶自动化系统能高度尊重生命,积极寻求有效应对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的伤害;与驾驶自动化技术相关的算法、模型等内容应当被清晰记录、随时可查。
同日,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均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这些系统仅能辅助驾驶人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
他表示,如果驾驶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脱手脱眼,不仅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还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车位到车位成标配
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2025年4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了77.8%,16万元以下车型智驾装车率进一步增长;传统燃油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也超过了52%。另外,自动泊车系统APA功能在乘用车的整体装车率达到31.2%,24万元以上车型装车率已经超过50%。
这意味着,如今每卖出三辆新车,至少有两辆搭载了L2级辅助驾驶技术。
事实上,理想、小米、小鹏等头部玩家陆续落地车位到车位。顾名思义,驾驶者发布指令,例如从家里车库出发,再到上班地点的指定停车位,在此过程中,通过辅助驾驶功能,彻底贯通行车与泊车的双重场景。最重要的是,其中还折叠了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城市NOA)。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当车位到车位成为智驾领域的热词,对消费者来说,所带来的产品体验,已成为购车的关键因素。就如同在彼时油车为王的时代,真皮座椅、超大轮毂、无钥匙进入等要素是销售口中有力的卖点,而如今,智能驾驶究竟能实现哪些具体的场景,成为年轻消费者看重的王牌所在。
从整体市场来看,智能辅助驾驶还展现出免费标配的趋势。打着不选装、不订阅、不收费的旗号,实质部分成本已计入整车售价当中。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汽车行业变革的动态体现,AI正在将汽车从单纯售卖硬件的制造业模式,转变为软硬结合的互联网+制造业模式。
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
在此背景下,从自动驾驶到全自动驾驶,再到智能驾驶,辅助一词逐渐弱化,但事实上,当前量产车技术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相关系统仍无法独立应对复杂路况。
比如自主换道功能,这是L3相比L2的一个显著区别,这就涉及非常复杂的运算。
最大的感受是,紧急避险时,智能驾驶给出的策略偏向保守,倾向于刹车,而非合理避让,这就增加了被追尾的风险。车主李先生深有感触,就驾驶传统油车和兼具智驾体验的电车的感受来说,电车也不是那么香了。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部分车企的营销话术正在将智能驾驶的技术边界变得模糊,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算法是万能的。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驾驶还不能和自动驾驶画上等号,目前的智能依然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方向盘后,仍需要清醒的人类驾驶者守住安全的底线和最后的防线。
重塑智驾竞争规则
从法律角度来看,车企在竞逐智驾时代下,红线在哪里?
北京天达共和(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小亮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企应当严守法律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要求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必须同步标注其局限性。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或夸大宣传行为,市场监管部门有权处以广告费用5至10倍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吊销营业执照;若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负责人将面临最高2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应如何正确认知智驾时代?
消费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全球主流车企的智能驾驶系统大多停留在L2至L3级辅助阶段,并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智驾系统主要依赖传感器和算法来感知周围环境并进行决策和控制,存在局限性;智驾系统能为驾驶员提供诸多辅助功能,但不能将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在使用智驾功能时,驾驶员应始终保持安全意识;因使用智驾引发事故时,驾驶人是第一责任人,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在不同情况下消费者和智驾系统提供者承担各自相应责任。张小亮律师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