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3年布局,换来一纸断供
2010年中日关系紧张,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日本因此陷入“稀土恐慌”。
为了摆脱对进口稀土的依赖,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始在全球寻找替代方案,其中印度成为最大希望。
两国一拍即合,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投资设厂,试图打造“去中国化”的稀土新通道。
然而上个月,阿三却突然通知日本人他们不再“送货“了。
更讽刺的是, 丰田通商等企业花数亿美元所买来的“印度稀土”,拆开后竟发现发现:全是中国货。
这场看似技术合作、实则利益博弈的交易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逆转。
稀土
骗局开始于“恐惧”,幻灭始于“断供”
事情要追溯到2010年。
当时因钓鱼岛事件,中方掐掉了日本的进口稀土资格,直接导致当地稀土价格暴涨数十倍,电子与汽车产业一度停摆。
这种“被卡脖子”的现实让日本彻底恐慌。
于是,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了全球范围的资源布局,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就在此时,印度“及时出现”,宣称本国拥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
它不仅储量看上去可观,而且运输成本低、距离日本较近,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替代者。
报道
2012年,日本与印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方为印度国有的稀土巨头,印度稀土有限公司(IREL)。
随后,丰田通商更是在安得拉邦投资设立稀土加工厂,公开表示要构建“安全、多元的稀土供应链”。
但事实证明,这场投资不过是一场“杀猪盘”的预演。
根据印度商业信息署2024年公布的数据,当年印度稀土总产量为2900吨,而向外出口的却超过了4000吨。
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统计黑洞”。
更夸张的是,这些被出口到日本、美国的所谓“印度稀土”,实际上并非本国自产。
印日合作
有消息称,阿三相当一部分稀土,都是从中国广西钦州港进口,再通过泰国林查班港中转进入印度,。
随后在班加罗尔港进行重新包装,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后出口。
当时,信息刚曝出的时候,不少网友还持怀疑态度。
后来,还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学教授—陈世明,站出来验证了此事。
他对比分析了印度出口的“轻稀土样品”,和中国出口样品中的氧化镨钕杂质图谱,发现几乎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日本花数亿美元从印度采购稀土,结果买到的根本就是“贴牌中国货”。
日本原以为走了一条新路,实际上不过是兜了一圈又回到起点。
中国产品,只不过中间多了个二道贩子。
稀土
史上最“怨种”的稀土买家
以丰田通商为例,2024年其从印度进口了超1000吨稀土,约占IREL全年产能的三分之一,支付的采购单价比直接从中国采买高出近25%。
而且这还是在不计汇率波动、能源成本和中转费的情况下。
更要命的是,这些稀土并非“长期稳定供货”,而是随时可能中断的高风险贸易品。
2025年6月13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出于“保障本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考虑,立即叫停对日本的稀土出口。
通告一出,丰田通商等企业当场懵了,价值近3亿美元的供货合同面临违约,部分日企甚至考虑提起仲裁。
这场突如其来的“断供风暴”,让日本13年的布局顷刻间崩塌。
稀土
印度此次断供,表面上的理由是“优先保障本国新能源战略”,但其实远没有说得那么体面。
根据印度国内多个新能源企业向媒体匿名透露。
早在2025年4月,中国对稀土出口加强监管,尤其是针对第三国中转路径后,印度的原料进口就频频受阻。
这也意味着,阿三人给日本编制的“蓝图”,要被戳破了。
要知道,印度自身90%以上的高纯度稀土仍来自中国。
一旦“源头”断供,它连自己的新能源车企都养不活,根本不可能继续输出原料给别国。
更尴尬的是,印度目前规划中的四个新稀土矿区,全部卡在环保审批关口,其中两处甚至位于濒危孟加拉虎的自然栖息地。
根据环境部的评估显示,项目若顺利启动,也需5年以上。
稀土
至于硬件方面,设备更是老旧的没边,这对于急缺精加工稀土的印度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IREL自己在2024年报中承认,除了初级破碎工序,其余提纯工艺仍严重依赖海外技术输入。
2025年,印度全国精炼能力不足万吨,尚不如中国一个地级市。
也就是说,印度没能力稳定供货,只能靠中国续命,却还妄图充当“稀土强国”。
那么,印度这步棋是不是纯粹因为“没货”了呢?
不完全是, 它真正的野心,在于借断供逼日本技术让步。
众所周知,日本在稀土提纯与磁材制造方面拥有全球领先技术。
尤其是在电动车电机使用的高纯钕铁硼方面,掌握着关键工艺。
汽车工厂
印度深知自己技术短板多年难补,也清楚无法绕开中国建立全产业链。
因此,想借断供这个“筹码”,逼日本企业在未来的合作中让出关键技术,甚至希望丰田通商等企业将工艺落地、开源。
2024年底,印度和日本曾讨论过在安得拉邦建立日资控股精炼厂。
可当地矿业部坚持本国控股51%,且要求技术全部本地化,日方最终拒绝。
断供令一出,其实也是印度在对日本喊话, 要货可以,但技术也得拿来谈。
这就是印度典型的“借刀杀人”,断日本的货,逼中国松口、促日本妥协。
信源:观察者网 2025年6月14日关于“印度:为摆脱中国,稀土不卖日本了”的报道
信源截图
所有去中国化的努力,终将回到中国牌桌上
这场稀土风暴不仅让日本看清了印度的双面嘴脸,也让全世界再次意识到一个现实, 中国才是全球稀土产业链真正的掌控者。
从资源储量、技术专利,到全流程产能,中国构建了一个别人绕不开、也断不了的闭环体系。
即便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正在开发替代资源,短期内依然无法取代中国在关键节点的主导地位。
不过,印度这一纸断供令,不仅砸了日本人的锅,也砸了自己的信誉。
失去了日本这个高端市场,还得继续依赖中国进口原料,表面强硬,实则更依附。
说到底,资源可以共享,但游戏规则必须尊重。
这一次,日本确实被坑惨了,但也未必不是一次清醒的机会。
未来的稀土合作,不妨少些幻想、多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