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梦蝶。
为什么建议年轻人都去赚美元?
先说结论:不是因为美元有多高贵。
而是因为不管你在北京、成都、昆明,还是一个连星巴克都没有的小县城,只要连上网,就能把同一份努力卖给纽约、西雅图或硅谷。
而且对方按美元计价,你按人民币花销——中间的汇率差,就是年轻人最该抓住的“无风险套利”。
一、不是信仰,是计价权
全世界80%以上的跨境交易仍以美元结算。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垂直赛道,只要做出可被全球买单的数字产品或服务——代码、设计、问卷数据、短视频脚本、AI提示词、远程助理——美元都是最干脆的计价单位。
人民币当然也能收钱,但流通半径小,议价空间有限;美元则天然自带“全球最高价拍卖”属性。
二、时间差与物价差
我团队里一个22岁的女生,人在长沙,每天花五小时做海外问卷,平均日入30美元,换算人民币210元,在长沙足够支付房租+外卖+健身月卡还有剩。如果她去本地奶茶店打工,工作时间要翻倍,收入还可能达不到。
这个差距不是能力问题,是计价货币的问题。
三、收入带来“心理升维”
很多年轻人焦虑,本质是“看不到指数级可能”。人民币日入100元,天花板太低;但当账户里第一次出现$100的整数跳动,你会瞬间意识到:原来一天赚100美元不是段子,是可行解。
这种心理冲击会倒逼你升级工具、优化流程、雇人协作——美元货币像一把梯子,让你从“小时工”思维跳到“全球市场”思维。
四、是硬通货,更是护身符
过去三年,见过太多黑天鹅:教培裁员、互联网锁HC、地方财政缩编……
但只要你账户里躺着持续流入的美元,哪怕只是每月多几百美金,它都会在你被突发风险击中时,给你一条退路:一张说走就走的机票、一次重启生活的机会、亦或仅仅是半年不上班也饿不死的底气。
五、警惕两个误区
1. 把赚钱当成投机,美元收入不是买彩票。
2. 盲目崇拜“肉身出国”,其实国内也能赚美元。
年轻最大的本钱是时间,而时间的价值取决于你在哪个市场出售。人民币市场当然也能致富,但美元市场给了你一个更高起拍价、更广买家池的选项。
别急着反驳“美元霸权”或“汇率风险”,先让账户里多出一笔可自由兑换的十美元,再谈宏大叙事。
真正体验过“同一份努力卖出几倍价格”的人,永远不会再问“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