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商界,李嘉诚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
甚至不少“大佬”都称他为“李超人”。
这位潮汕出身的商业奇才,缔造的商业版图横跨地产、港口、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
其旗下上市公司总市值更是一度超过万亿港元,他本人还曾连续多年蝉联华人首富。
不过,就在今年他却因为“港口事件”,多次陷入舆论风波。
甚至一度被大家“讨伐”。
然而,就在近日,他的一次“抉择”,却也再次让大家想起了他的过往。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怎么也想不到,长江塑胶厂竟然会成为自己事业的辉煌起点。
要知道,当年创业初期他也曾跌得鼻青脸肿,甚至差点摔得爬不起来。
当时,他因为赶工忽视质量,结果生产出来的塑胶制品问题一大堆。
大批产品被退货,仓库堆成了小山。
许多原料商堵门更是催款,就连银行也是不停的催还贷款,工厂一度濒临破产。
不过,关键时刻,李嘉诚也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魄力。
他先是召开员工大会,当众检讨自己的失误,承诺绝不跑路。
接着逐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坦诚工厂可能倒闭的风险。
却坚定表示“该赔偿的钱一定全额赔偿”。
这份破釜沉舟的诚意打动了众人,银行放宽还款期限。
原料商同意暂缓供货,部分客户也愿意再给一次机会。
李嘉诚将积压产品分类处理,合格的降价销售,次品返工后销往东南亚。
最终,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凭借诚信口碑拿到新贷款。
转型生产当时风靡全球的塑料花,一举成为“塑料花大王”,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不过,尝到甜头的李嘉诚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当时香港楼市低迷,所有人都在抛售房产。
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塑胶厂赚的钱疯狂扫货,低价囤积土地。
在观塘、柴湾等地囤下大片工业用地,盖起了全港首个标准化工业大厦。
这种“低买高租”模式让他手里的地产资产翻了好几倍。
但是,其中最出名的,还是当年他力压英资置地集团,拿下中环地铁站上盖项目的事。
后来,他在此地建成的环球大厦,开盘当天就被抢购一空,创下了地产“神话”。
而这招“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操作,也直接让他在地产“江湖”站稳了脚跟。
然而,真正让他跻身顶级富豪的,还是1979年那场震惊香江的收购。
当时和记黄埔是老牌英资企业,家大业大。
但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困境。
李嘉诚瞅准机会,以6.2亿港元从汇丰银行购入其22.4%的股权,成为首位掌控香港英资商行的华人。
不过,他可不是胡乱投资,而是早就上了香港与内地贸易的爆发潜力。
在收购完成后,他就对和记黄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合港口、零售、能源等业务。
不仅让和记黄埔扭亏为盈,还让它成为了长和系的重要支柱。
如今长和系港口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隐形霸主。
不过,比起在商场上的“呼风唤雨”,大家对他的感情生活其实更为关注。
当年,才十几岁的李嘉诚随母亲逃难到香港投靠舅舅庄静庵,可谓是非常落魄。
但表妹庄月明不仅不嫌弃他,还主动教他学粤语、补习英文,纠正他的潮汕口音。
但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顺利,双方父母都不太看好这段感情。
不过,两人并没有放弃,庄月明甚至为了等李嘉诚去日本留学,逃避家里安排的相亲。
直到1963年,35岁的李嘉诚已是身家千万的富商,两人才在亲友祝福中完婚。
婚后,庄月明也很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一心支持李嘉诚的事业。
她精通英语和日语,曾在长江工业公司担任重要职务,低调辅佐丈夫。
两人育有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一家四口过得幸福美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1月1日,庄月明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李嘉诚悲痛万分,此后每年忌日都会前往坟场祭拜。
甚至有一段时间都不太愿意公开露面。
而妻子去世后,李嘉诚的感情生活一度空白。
直到周凯旋的出现,才让大家又开始关注他的感情世界。
两人相识于一场商业合作,周凯旋的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让李嘉诚眼前一亮。
当时他们合作的项目拆迁难度极大,周凯旋穿着防刺背心跑部委、谈居民。
半年内搞定1000多户搬迁,硬生生从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抠出了巨大的“净地”。
按合同她本该拿4亿港元佣金,却主动将一半投入项目,这份魄力让李嘉诚刮目相看。
此后,她成了李氏商业版图的“隐形军师”。
参与投资TOM集团、Facebook、Skype等项目,均获得了巨额回报。
周凯旋也因此被称为“香港最牛女VC”。
两人相伴三十余年,虽然没有结婚,但周凯旋始终以“助手”的身份陪伴在李嘉诚身边。
然而,就在近日,长和集团却“再生波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今年7月28日,长和集团再次发出了震惊商界的公告:拟邀内地投资者加入成为财团的重要成员。
其实,这起事件的起源其实要追溯到2025年3月。
当时,长和计划将旗下和记港口集团非中国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但交易公告刚一发布,就引发了各界担忧,大家担心这会损害国家利益。
不过,面对压力,李嘉诚并没有硬着头皮往前冲,而是选择了灵活调整。
长和此次在公告中宣布邀请内地投资者加入,还特别强调确保交易合法合规。
不过,李嘉诚有这样的抉择其实并不奇怪。
他的经商之道一直强调“让敌人都相信你”,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上世纪80年代,他与竞争对手怡和洋行争夺置地控制权。
最终却以市场价转让股权,并承诺“7年不收购”,用战略克制换取未来合作空间。
这种“化敌为友”的智慧,让李嘉诚在商界纵横七十载鲜有对手。
而在商业谈判中,他也是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其核心的的经商哲学更是一直都隐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单从这些来看,他就不会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情。
另外,他以往的事迹桩桩件件都透着“诚意”。
从1978年开始,他就持续为内地教育、医疗、基建等领域捐款。
他捐资创办的汕头大学,更是累计投入超100亿港元。
此外,他还亲自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推动汕大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
还有汶川地震期间,他也是第一时间捐款1.3亿港元,并成立基金会长期支持灾后重建。
而类似的事情,他还不声不响的做了很多。
从长江塑胶厂的破产危机到商业帝国的建立,再到港口事件中的抉择,李嘉诚的人生其实充满了各种“波折”。
但他也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商业传奇,不能只会做生意,还必须有自己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