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炼金术学堂
这款货币基金收益居然接近2%!
2025年7月,不少投资者发现银行APP推荐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悄然攀升。引发 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等权威媒体高度关注。
“贴息”现象重现了!
据调查,多家理财子公司通过“货币增强”策略,将底层年化仅1.5%的货币基金收益抬升至2%左右。
什么是贴息?
当前市场的“贴息”主要表现为“货币增强”策略,其核心是利用资金结算的时间差创造额外收益,本质是利用清算制度的时间差套利。
具体怎么操作的呢,下面来说一下:
也就是说如果在周四申购,资金会在代销机构托管账户停留 4 天之久,仅在下周一至周三实际投资3天,却在周三赎回时获得6天收益。
期间产生的活期利息被代销机构全额补贴给理财公司(通常0.3%-0.4%),某货币基金底层收益率为 1.5%,叠加补贴后年化收益可达 1.96%。
这多出的3天收益从何而来?沪上某货币基金经理直言:“差额由基金资产承担,即全体持有人分摊。”也就是说存量持有人每年有0.3%的收益蒸发了。
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的揽储压力大和收益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监管未明确禁止此类操作,属于合规灰色地带,但一般国有银行不会这么干,因为存在“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的合规风险。
“贴息” 背后是馅饼还是陷阱?
有投资者觉得:不管怎么说,我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这难道不好吗?
但看似完美的套利链条,埋着重重隐患。
1.收益可持续性存疑
当前贴息策略依赖中小银行的高息托管账户,但这类账户的利率难以长期维持。2025 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 1.78%,部分城商行息差不足 1.5%。若银行被迫下调利率,补贴收益将大幅缩水。
2.合规风险
尽管目前未被明确禁止,但贴息操作已引发监管关注,媒体也进行了报道。该策略可能违反《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中 “禁止承诺收益” 的规定。这种操作本质上是 “拆东墙补西墙”,直接损害了长期持有者利益。
3.可能有诈骗风险
银保监会2020年发布的风险提示就强调,“高息理财” 往往是非法集资的幌子,投资者需警惕 “贴息” 背后的合同欺诈。
4.操作有风险
贴息理财对资金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极高,必须得精准地周四申购、周三赎回,如果操作不精准就会产生大额的补贴收益。严重的是,如果大量理财资金同时赎回,可能引发货币基金流动性危机。目前货币基金规模已突破28万亿元,5%的套利盘冲击就足以引发赎回踩踏。之前是有过类似案例的,某三方平台因贴息额度不足,被迫暂停部分产品的申购,导致投资者资金滞留代销账户长达 7 天。
普通投资者的应对策略
1.识别产品本质
查看产品说明书:重点关注 “收益构成” 部分,若出现 “合作方补贴”“托管行利息返还” 等表述,需高度警惕。
购买前重点查阅说明书中的“资金在途时间”条款。如果发现“T+2起息”条款,结合代销机构属性,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和小银行托管,可能暗藏贴息空间。
2.警惕高息诱惑
当货币基金收益率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需要警惕背后是否存在贴息操作,审慎评估风险。一定要记住:超额收益必有过人风险。
3.避免短期投机
贴息理财通常要求频繁申购赎回,可能产生额外手续费。某理财子公司固收总监曾说:“持仓短于1个月的投资者,实质是在补贴别人。”应尽量分散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4.选择正规购买渠道
选择底层资产清晰、定期披露持仓的理财产品。避免购买所谓“货币增强”“收益优化”等模糊标签产品,正规货币基金收益变动通常平缓。优先选择国有大行或上市股份行托管的产品,避免中小银行高息账户的潜在风险。
通过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om.cn)
输入产品登记编码,可以核实产品是否为正规银行理财。
5.密切关注政策变化
定期查看银保监会官网、“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等权威渠道,及时了解贴息理财的政策变化。
2025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及“警惕非正规收益补贴行为”,已经释放出了监管收紧的信号。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比起短期收益,更要着眼于风险识别和长期是否存在不确定性。
在金融市场中,收益与风险永远成正比。与其追逐看似诱人的 “贴息” 收益,不如回归资产配置的本质 ——通过分散投资、长期持有和专业管理,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注: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
文:金融知识微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