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产业背后的投资迷思
最近GWY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7年的18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00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万亿元。40家自主可控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超过8%,瑞芯微上半年净利润增幅高达190%,云从科技股价上涨34%。表面看,这确实是个令人振奋的行业。
但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深知这些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真相。记得2015年"互联网+"概念火爆时,多少人被表面的繁荣蒙蔽了双眼?最终结果如何,想必大家记忆犹新。
二、利好利空的真相:机构利益决定一切
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这些年,我深刻体会到:所谓利好利空,不过是"小马过河"的故事。站在不同立场的人,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多数时候,这些消息都是做给散户看的。
记得2025年伊以冲突时,石油概念股突然爆发。表面看是中东局势紧张导致,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国际油价早已悄悄上涨两周多。等到冲突爆发,媒体大肆渲染,股价配合着涨停,散户们才恍然大悟般蜂拥而入。
这就是典型的机构操盘手法。他们不会等到消息公布才行动,而是提前布局,等待合适的时机收割。就像通源石油这只股票,在消息爆发前,"机构库存"数据已经活跃多时。
三、大数据揭示的机构行为密码
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分析工具中,最看重的就是"机构库存"数据。它反映的是机构资金参与交易的活跃程度。机构不会无缘无故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活跃的"机构库存"往往意味着大资金对该股的看好。
看看这几只不同行业的股票,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机构库存"数据长期活跃,但股价却迟迟不涨。这种反常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大资金的布局。他们像猎人一样耐心等待,直到合适的时机才会出手。
四、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层逻辑
回到开头提到的人工智能产业。这个行业确实前景广阔,但投资不能只看表面数据。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公司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哪些只是蹭热点?更重要的是,机构资金是如何看待这些企业的?
从量化数据来看,部分人工智能概念股的"机构库存"已经持续活跃数月。这意味着什么?是机构长期看好,还是在等待合适的出货时机?这需要我们通过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来判断。
五、结语
投资不能靠猜测和运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依靠客观数据来还原市场真相。我建议每位投资者:
记住,市场永远是对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预测市场,而是理解市场、跟随市场。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及操作方式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发现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或开展荐股业务,谨防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