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中的特区——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的具体时间终于确定,今年12月18日将正式封关。这意味着咱们老百姓无需出境、无需办理特殊手续,就能体验类似香港的便利。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对于普通人而言,海南封关将带来哪些新改变、新机会?我们一起来分析。
首先,海南封关并非封闭,而是扩大对外开放。12月18日这个日期意义非凡——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选择这一天封关,开放的意味不言而喻。特别是当前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我们更要抓住机遇,继续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
具体措施可用十二个字概括:"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
“一线放开”指对外放开:封关后,不少进口商品将实行零关税。零关税商品税目将从目前的1900个扩大至约6600个,即74%的进口商品零关税,未来在海南购物将能买到更多免税商品,每人每年有10万元免税额度。
“二线管住”指对内管控:封关后,内地与海南间的货物、资金流通将设关卡。此举主要为保障内地市场稳定:海南许多货物零关税,但内地居民去海南出差、旅游仍只需持身份证即可,无需额外办理类似于港澳通行证的证件。
“岛内自由”即各类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税收优惠政策:海南自贸港个人所得税最高不超过15%(内地最高45%),仅此一项就能省下大笔税费。
15%是国际通用个税上限,香港、新加坡、俄罗斯、爱尔兰均采用此标准;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同样按15%征收。
这一设计避免了税收套利空间——若企业所得税低于15%,可能有人通过注册企业转移收入;若高于15%,则可能通过高成本方式将企业利润转移至个人。
目前内地企业所得税为15%-25%,新加坡17%,香港16.5%,相比之下海南税收政策竞争力显著。叠加政府提供的创业补贴、租金补贴等支持,未来海南或将成为“聚宝盆”,吸引大量高收入人群与高新产业聚集。
为何说海南可能成为下一个香港?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经贸中心,最初正是从国际自由贸易港起步,上世纪五十年代,凭借免关税等政策吸引大量欧美企业入驻,逐步发展为国际货物集散中心与中转站。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国家提出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设想,实际已将香港作为重要参照。
事实上,与香港、新加坡等自由港相比,海南地理优势更突出:海南岛四面环海,面积是香港的32倍,发展空间更大;资源丰富——南海石油储量约占全国1/3,天然气、可燃冰、矿产等自然资源储量巨大;背靠内地庞大市场,处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面向东南亚、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产业机遇更多。
如今海南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正是通过政策加码促成“人和”,推动高新产业、优质企业汇聚。天时、地利、人和兼备,海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称其可能成为下一个香港并不夸张。
当然,海南目前尚处起步阶段。可以预见,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这片土地将为企业与个人提供充足机遇。朋友们若有其他意见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