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周看到一则新闻,让我不禁莞尔。亿万富翁迈克尔·塞勒又出手了,他的公司在一周内豪掷24.6亿美元买入比特币,平均单价高达11.7万美元。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的自己——那时我也总在纠结"现在是不是太高了"、"会不会回调"这类问题。直到后来我发现,市场里真正赚钱的人,从来不是靠猜高低。
一、高低是个伪命题
记得刚入行时,前辈说过一句话:"所谓高点低点,都是马后炮。"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就像塞勒这次买入,很多人觉得比特币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点,风险太大。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未来比特币涨到20万美元,现在11万的价格还高吗?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的"小马过河"的故事。河水深浅,对不同体型的动物来说感受完全不同。市场中的"高低"也是如此——对短线客来说的高点,可能是长线投资者的建仓良机。
二、行为数据才是真相
十年前我开始使用一套大数据分析系统,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不看高低看行为"。记得2022年银行股启动前,系统显示机构资金已经默默布局一整年。当时股价纹丝不动,多少人嘲笑"银行股没戏"?但数据不会说谎:
图中下方的橙色柱体就是机构资金活跃度的直观体现。回头看,那些看似"触目惊心"的高点,不过是轻舟已过的万重山。反观白酒板块,从2023年10月起机构资金持续撤离:
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与其猜测顶底,不如看清谁在买、谁在卖。
三、数字时代的投资智慧
塞勒的案例很有意思。他把一家软件公司硬生生变成了"比特币储备机器",这种操作在传统金融人士眼里简直疯狂。但细想之下很有道理——当多数人还在争论比特币是不是泡沫时,他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话:"股市中最危险的五个字是'这次不一样'。"其实每次都一样——当多数人恐高时,真正的机会正在酝酿;当大众疯狂抄底时,往往底下还有底。
四、从比特币到A股的启示
回到开头那则新闻。塞勒敢在历史高位加仓,背后必然有我们看不到的逻辑。就像A股市场里,为什么有些股票越涨越买,有些却跌跌不休?关键不在K线形态,而在资金行为。
我见过太多散户朋友犯同一个错误:涨了觉得高不敢买,等忍不住追进去正好接盘;跌了觉得便宜拼命抄底,结果抄在半山腰。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总想预测未来,却忽略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十年量化投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市场中没有"应该",只有"正在"。与其纠结价格高低,不如关注以下几点:
就像塞勒对比特币的执着,表面看是信仰,实则是经过严密计算的策略。普通投资者虽不能复制这种操作,但可以靠近这种思维方式——用数据代替猜测,用行为分析替代情绪判断。
尾声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那则新闻的结尾:"尽管加密市场波动剧烈,塞勒始终坚信比特币是数字时代的'终极储值资产'。"这种坚定从何而来?我想除了信仰,更重要的是他看懂了普通人看不到的数据真相。
投资路上没有捷径,但有好工具。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分析系统,或许就是你从"猜涨跌"到"看本质"的关键一跃。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网络资料,旨在分享投资理念与方法。文中提及的所有数据及案例仅供参考之用。若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谨防以本人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