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夏时节,黑土地上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协同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光电信息产业突破等核心主题展开实地采访,用“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视角,深度挖掘吉林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鲜活实践,系统揭示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生动记录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铿锵足迹。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图们江如一条银色丝带蜿蜒向前,俄朝铁路大桥如钢铁巨龙横卧在江面,站在吉林省珲春市龙虎阁眺望台上,北京游客李阳的镜头里,中俄朝三国疆界在晨光中逐渐清晰。而在离龙虎阁10公里外的日本海,一群海鸥扑棱着翅膀盘旋而起,陆续飞往最近的“东方第一村”——防川村,在这里,会有中外游客过来投喂它们。
“十年前,这里只有界碑孤零零地立着,如今,连水景墙上的陶罐都成了网红打卡点。”防川村稳边固边专干田婕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个曾因“雁鸣闻三国,虎啸撼三疆”而闻名的边境村,如今正用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7万元的实绩,书写着对外开放的鲜活注脚。
这个“一眼望三国”的边境村里究竟藏着哪些增收秘诀?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了珲春市防川村,一探究竟。
01
“沉睡”资源觉醒
当金万革掀开老村长民宿的铸铁锅盖,蒸腾的热气裹着江鱼香气漫过朝鲜族矮脚桌,灶坑里的柴火噼啪作响,这位曾经的渔民如今守着两间民宿,每年收入就有8万元。“过去捕鱼要看天吃饭,现在客人的预订排到了3个月以后。”他擦拭着窗棂上的“美丽庭院”标牌说道。
防川村的“东方第一村”牌楼。
这一改变始于2017年珲春市委、市政府的破局之举:投入2.1亿元启动“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将闲置农房统一改造为41栋朝鲜族风情民宿,一户一景,景景不同。设计师巧妙地保留了屋脊翘立如鹤的传统形制,却在墙体嵌入地暖管道,在庭院增设污水处理系统,让民宿兼具民族特色与宜居属性。
而后,随着金沙滩欢乐谷与防川花海相继落成,2019年,“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这些曾经“养在深闺中”的生态资源骤然化作客流,让这座默默无闻的边境小村再度焕发生机。
“2024年,防川村共接待游客240万人次,而2023年,这一数据是200万人次,客流量在逐年递增。”田婕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经过整体改造后,目前的防川民俗村配套设施齐全,设有风情酒店、特色民宿、民俗餐厅、购物店、莲花阁民俗演艺中心、朝医康养理疗室等项目,整体设计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建筑及装潢也处处彰显出中国朝鲜族的文化特征。2025年1月,防川村获评吉林省5A级景区村,完成了从“边境荒村”到“现代旅游胜地”的转变。
02
村企联建增收
当人们漫步在民俗风情街,防川村悠久的历史在耳边缓缓响起。据史料记载,防川村为唐渤海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东北亚地区的“黄金水道”。这里,同样也面临着边境“空心化”的问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边境地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加强边境村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留住现有人口,同时鼓励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防川村由陶罐镶嵌装饰的水景墙。
如何引导人口向边境一线回流安居、置业兴业?防川村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暮色中,珲春市民林永杰正在为韩国游客打包蜂蜜礼盒。这位放弃了城市工作的年轻人,2024年在此租下了一栋民居,用来经营“三疆雅居”。当被问及为何选在防川村时,林永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看中的正是这里村企联建模式构建的共赢生态:专业的公司负责整体运营,村民可以选择自营民宿或是每年获取1.5万元的房屋租金;村集体则通过分红实现滚动造血。
“在这里,垃圾清运有智慧系统,污水处理有专业团队,我们只管把产品做得更好更地道就行。”林永杰说。
珲春市防川村党支部书记金雄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除了发展民宿产业,防川村还投入70万元发展黄牛养殖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捕鱼合作社,每年捕鱼3万多斤,带动13户社员每户每年增收6万余元。2023年,防川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万元。“现在,防川村的常住人口有200多人,除了当地村民外,旅游项目也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员来这里工作和生活。”
防川村民宿一角。
当村民李爱英在新建的江鱼餐厅挂起营业执照时,这个在韩国务工多年的渔民之子笑得舒展:“明年让儿子回来掌勺,守着家也能闯世界啦!”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吉林省持续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边境村发展不断向好。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吉林省边境村村域常住人口增加8303人,与2022年末相比,“空心化”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
当晨光再次照亮龙虎阁的眺望台,成群的海鸥仍会准时飞越中朝俄三国疆界,而此刻的防川村已不再是被动等待投喂的“观景点”,那些入住民宿的欢迎提示音、在商业街扫码支付的叮咚声、渔船上的北斗定位仪,正将“一眼望三国”的生态资本,转化为边民共富的强劲脉搏。
或许正如记者站在村口新立的中朝俄三语导览屏前所想到的,一江春水连接三国,共富之路自有千帆竞渡。
摄影/胡畔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