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就是我的偶像。年轻时,她是一位恋人;父母离世后,上海就像我的父母。”8月13日下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在上海书展东方阅读盛典上说。伴着书香,他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围绕“写作与上海”展开对谈,剖析这座城市与文学创作的深厚联结。
谈及上海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分量,孙甘露坦言自己从未长时间离开过上海,“最多也就出差旅游,没有超过15天。”在他看来,上海的边界仿佛就是世界的边界,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谈及个人品质与上海的关联,孙甘露认为自己身上较强的忍耐力,恰是上海人迷人的特质之一。“以前,有些影视作品会调侃一下上海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但是上海人总是看完之后一笑而过,这就是一种忍耐力。”孙甘露说。这种在城市生活中磨砺出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日常处世中,更渗透到他的文字创作里,让其作品在细腻中透着坚韧。
创作历程中,孙甘露曾有过放弃写作的念头。他坦言,写作对自己这类自认“没才华”的人而言并非易事,需要特殊的坚持与天赋。上海这座城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早年随军人父亲在上海郊区生活的经历,以及后来做邮递员时接触到的各行各业人群和多样生活场景,都成为他笔下故事的源头。他认为,小说创作并非对现实的精准复刻,而是通过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需在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而当下影视和文学中出现的群像式表达,值得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孙甘露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细节,称做邮递员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城市的认知,即便后来身份转变,内心本质仍未改变。他偏爱蓝色和绿色,日常穿搭常是内穿T恤、外搭衬衫,这些看似琐碎的个人偏好,也折射出他与上海这座城市低调而多元的气质相契合。在他看来,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是父母健在之时,最痛心的则是父母离世,这些私人化的情感体验,也融入了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书写中。
毛尖从文学研究与创作的角度补充了对上海的观察。她认为,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能承载宏大叙事,又充满市井烟火气,这种双重特质为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许多作家在书写上海时,都会不自觉地将个人记忆与城市肌理交织,让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时代印记。
对谈中,两人还谈及文化现象与创作环境。孙甘露认为,文化发展如钟摆般在不同风格间摆动,无须过度忧虑其走向;他不担心短视频对长内容的冲击,自己也会看短视频,认为其中不乏有趣的表达。他还提出,优秀的作家和演员往往具有雌雄同体的特质,这种特质能让他们更敏锐地捕捉人性的复杂面。
半个小时的对谈中,孙甘露与毛尖以各自的视角解读着上海与写作的关系,他们的分享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上海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文学创作中鲜活的精神符号,始终滋养着与它共生的写作者。
玩家必看“超凡国际 到底能不能开挂 ”?原来是真的有:https://www.caiding5.cn/news/2502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