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宣布对印度输往美国的商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此前,在7月末实施的25%基础税率上,这一新增关税使印度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总税率一度猛增至50%,创下了历史新高,远高于欧盟的15%和日韩的20%。此举直接将印度推上了“全球最高关税国”的位置。
白宫方面解释称,这项关税是为了惩罚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指责印度通过这种做法“间接资助”俄方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试图通过此举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印度政府屈服。然而,特朗普或许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一关税的重击不仅没有使印度低头,反而激起了一场震撼全球外交秩序的反击。美印贸易冲突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升级,彻底打破了两国一直以来的“塑料兄弟情”,其发展变化令人瞠目结舌。
面对美国的经济打压,印度总理莫迪领导的政府迅速反击,展开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每一招都直击美国的关键弱点。首先,美方关于制裁的理由显得前后矛盾。特朗普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的石油“资助冲突”,但却对土耳其进口同样数量的俄油视而不见。印度外交部的发言人公开反击,披露了美国曾在俄乌冲突初期,明确鼓励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以稳定全球能源市场,今天的指责显得尤为荒唐。
深层次的矛盾还体现在农业利益上。特朗普要求印度开放乳制品和其他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威胁到了印度庞大的农民群体,这部分群体约占全国人口的42%,是莫迪政府的政治基础。莫迪对此作出强硬回应,坚决表示:“即使付出沉重代价,我们也绝不允许牺牲农民的利益。”
能源需求则是印度政府不能妥协的底线。俄罗斯的折扣原油占印度总进口的39%,对控制国内通胀和节约外汇支出至关重要。此举帮助印度将年通胀率控制在3%以下,每年节省约90亿美元的外汇支出,惠及约3亿低收入民众。如果印度被迫停止购买俄油,转而高价采购其他能源产品,不仅会使民生陷入困境,也可能导致莫迪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大幅下跌。印度前贸易官员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明确指出,美国的关税将重创印度的珠宝、纺织、药品等主要出口产业,可能导致出口额减少40%以上,几乎意味着印度对美出口的“死亡宣判”。
然而,就在美印关系愈发紧张之际,来自东方的破冰之音打破了这一僵局。8月16日,印度外交部宣布,中国外长王毅将于8月18日至19日访问印度,并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第24轮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谈。王毅的此次访问是三年来的首次,主要议题之一是商讨如何减少喜马拉雅地区的边界驻军。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中印两国正在悄然恢复边境贸易。双方就重新开放普拉克山口、乃堆拉山口和什布奇山口等三个重要的贸易口岸展开了磋商。这些口岸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一直是两国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因2020年边境冲突及疫情原因关闭,至今尚未恢复。如果能够顺利重启,这将成为两国重建信任的重要标志。
此外,印度的反击还透露出对美元霸权的挑战信号。与此同时,印度加快推进与俄罗斯的本币结算机制,力图在能源交易中完全绕开美元。这一卢比-卢布的直接兑换体系,不仅避免了美国的金融监控,还进一步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据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俄印之间的本币结算占比已经飙升至65%,较制裁前的水平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
印度央行也在同步减少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首次跌破50%的心理关口。全球新兴市场的国家纷纷展现出对美元霸权的不信任,华尔街建立的金融霸权正开始从边缘遭遇挑战。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迫使印度屈服,反而撕裂了美国印太战略的基础。美国原本希望通过拉拢印度来制衡中国,但如今,印度的转变正让这一战略陷入了困境。随着莫迪即将访问中国,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日本、澳大利亚等“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开始重新评估印度的战略可靠性,东南亚国家也在密切观察印度是否会利用与中国的关系来应对美国的压力,这使得越南、菲律宾等国加速推进与中国的自贸谈判。
在此背景下,8月18日,王毅外长的专机即将降落在新德里,背后是一次可能会改变亚洲地缘格局的边境驻军调整方案。而远在大西洋彼岸,特朗普的贸易团队还在计算关税带来的百亿美元收入,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当莫迪接过天津峰会的邀请函,当印度储备银行将美元储备换成黄金,当沙特王储笑着接受人民币支付的石油账单,一个绕开美元的新贸易网络已经悄然织就,全球秩序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这场因关税引发的风暴,最终可能推翻的是美元霸权下固化的世界秩序。